第五節甘肅黃土高原林種布局
根據立地分類研究與樹種調查結果,對甘肅黃土高原的;林業生產布局,特別是林種布局提出如下意見:
(一)從總體上看,黃土高原需要建設綜合防護林體係。而要建設一個完整的防護沐體係,除了要處理好農區林:業和林區林業的關係外,在農區林業中,更需要處理好山地:造林和川塬造林的關係,根據不同立地類型安排好不同的林種,以發揮各地優勢。
黃土高原農區林業包括了廣大黃土區的全部造林、營林活動。從全局看,廣大黃土區宜林地主要分布於黃土山地丘陵,由於山地立地條件較差,水土流失嚴重等特點,決定了;黃土山地人工造林的主要目的是發揮森林的生態效益,並以防護林中的水土保持林為主要林種,而且還蓋要通過有效的1措施提高營林質量,才能達到應有的防護和經濟的綜合效益。但是應該看到在黃土高原各森林植物地帶、各文地類型區一些良好的立地類型,如河穀平原、衝積闊溝道、完整塬麵的林業生產有很大潛力和優勢。這些地應作為發~展農田防護林、速生用材林、幹鮮果果園及特用經濟林基地。盡管這些立地類型所占比例不大,但生產力卻比山地大得多,並能提供一定的商品性用材、果品和其他林副產品。農區林業的發展將有助於林區林業的發展,使黃土高原殘存的為數不多的天然林能得到休養生息。這在全麵安排黃土區農林生產時忽視。
(二)在黃土丘陵區根據不同地形地貌條件可以建立多種水土保持林,如梁峁防護林(分水嶺防護林、梯田地埂造林、護坡林、侵蝕溝防護林、護岸護灘林等。這些林種間有相互依存、相互製約的密切關係,而這種內在聯係的各林種的綜合體,就是水土保持林的體係。同樣,在高原溝壑區,塘麵農田防護林與塬邊及溝壑的水土保持林相結合,也是一個完整的水土保持林體係。
在黃土高原“四料”俱缺的現狀下營造水土保持林,不僅要求迅速控製水土流失,還要求解決生產上和生活上所迫切需要的木材和其他林副產品。這樣,從林業生產實際出發,水土保林常常具有雙重性,而這種雙重性質是水土保持林的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相結合的具體現,不過這種結合是有條件的,是與各立地類型區不同立地類型的生產潛力密切相關的。
(三)黃土高原各森林植物地帶氣、候土壤條件的差異,對林生產布局,林種、樹種安排有深刻的影響,需要區別加以對待:
1.半濕潤地區氣候條件較為優越,適生樹種較多,大部分立地類型有較好的宜林性質,尤其在各林區邊緣地帶有較大的造林潛力,是擴大後備森林資源的重要地區。這一帶水土保持林要與用材林、經濟林、薪炭林緊密結合,其中用材林、經濟林應占一定比重,並應分別建立各類果品如蘋果、梨、桃、杏、棗、葡萄、核桃、柿子以及沙棘生產基地,適當發展山楂,在河穀川道、塬麵進行果糧間作、桐糧間作,營造農田防護林。樹種安排上喬灌並重。
2.半幹旱地區海拔2100米以下山地,宜林條件較半濕潤地區有較大幅度降低,僅陰坡、半陰坡尚可營造油鬆、河北揚等喬木林,其他能用作山地造林的喬木樹種已經很少。根據現有人工林生長狀況分析,可初步確定降水量年均400毫米為這些喬木樹種山地陰坡成林的臨界線。這一帶山地應著重營造水土保持林及薪炭林,並需注意:①在樹種安排上以灌木為主;②發揮川灘、溝道、地填造林和四旁植樹的優勢。在海拔較高大於2100米的二陰山地可營造水源涵養林、用材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