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國內外立地分類及適地適樹研究概述(一)(1 / 2)

第一節國外立地分類研究概況

立地分類與立地質量評價是立地研究的兩個基本內容。這些研究在林業科學中占有重要地位,並正在形成一門相對:獨立的分支學科—森林立地學。

森林立地分類有若悠久的曆史。廣泛的土地分類係統的最早記錄出現於2000多年前的羅馬。不過對立地的深入研究仍然是近200年的事。1795年主張對林地隻進行粗放的分類,僅分上中下三種類型,而1804年則提出將林地分為100級。1872年依據土壤,坡向和植被等將芬蘭全國劃分為三個生長地帶,每一帶內又分三個地位級。19世紀末如世紀初,在俄國產生了研究森林自然分類的學科林型學,創始人莫洛佐夫將林型定義為“立地條件、土壤母質條件一致的許多林分的總體”。1年後,芬蘭林學家發表了芬蘭的立地分類“提出了立地型的概念,並將它定義為具有相似的立地質量和相近的下木組成的所有林分的聯合。此後,林業學的發展與立地研究有著非常密切的聯係,形成了眾多的學派和分類係統,在方法上可歸納為以下途徑:

一、植被途徑

植被途徑首先是1的9年芬蘭4⑵倡導的,該學派的自然背景是芬蘭比較簡單的自然植被,其主要思想是以鐓定植被,特別是下木組成所反映的立地條件來確認少數生態係統類型。分類單位有立地綱,立地型和林型等。在植物群落分類中,蘇聯生物地理群落學派對中國有很大影響,但在世界範圍內最具代表性的是法瑞學派。美國以植物群落,特別是頂極群落作為立地分類有較大影響,在美國西部首創了生態環境類型分類方法,利用頂極植被類型來反映整個環境因子的生態環境類型就是在頂極階段能產生相似植物群的所有土地區域的聯合。此外,也有以個別種作為劃分立地手段的。更進一步提出植物立指數,即以不同物種的蓋度預測立地指數。目前應用較多的是生態種組。所謂生態種組就是有指示相似立地條件能力的各植物種類的聯合,一般以特征種命名,相當於指示植物譜。

在人為幹擾不大的知方,植物和植被對立地變化是敏惑的,可作為立地的指示者。但這種分類途徑對立地性質的解釋是間接的對每一個因素的具體影響也不能給予說明,不宜單純據此劃分立地類型,但植被在義林立地分類中的重要地位,不可忽視。

二、林本生長效果途徑

以林木生長量作為立地分類與評價的標準,廣義上也應屬於植被,途徑。先後采用的具體指標有地位級、立地指數、收獲級生長截段等,其中以立地指數應用最廣。在美國、拿大等國常用某個樹種的立地指數說明立地條件,近年來種樹間立地指數的比較研究對適地適樹有重要參考價值。不過,這些指標反映的是立地的綜合生長效果,不能深入反映立地的自然屬性,不能說明立地差異的原因。此外,由於對立地研究中兩個基本內容的側重點不同,上述指標的應用也有區別。在美國,人們以立地質量評價為中心來研究立地問題,因而林木生長效果成為重要手段。而聯邦德國、蘇聯則將立地質量評價與立地分類分開,這些指標隻用作立:地質量評價的手段,雖不屬立地分類但仍在立地研究範疇之內。

三、環境途徑(物理環境途徑、自然地理途徑)

該途徑僅考慮氣候、地形、母岩、土壤、水分狀況等環境因素,它們能對立地性質提供直接的信息,但就其對樹種的適宜性來說則缺乏說明。因此,近年來土壤立地指數方法在世界各國得到發展,從而將非生物環境因子途徑與林木生長效果途徑結合起來。

四、綜合途徑

由於單因子途徑往往存在局限性,因而綜合多因子途徑在世界範圍內得到廣泛發展。它通過對氣候、地形、土壤、植被的綜合研究,到分立地類型或立地單元。該途徑還可分為因子路線與景觀路線,前者以蘇聯烏竟蘭學派和聯邦德國巴登一符騰堡立地分類係統為代表,後者則以加拿大的生物物理分類係統為代表。

烏克蘭學派誕生於1925年。其基本思想是:森林是林業分和環境(大氣和土壤)相互作用的統一體,其中環境是第一性的,生物群落是第二性的。森林分類應以生境立地為基礎,而植物種是立地最好的指示者。此外,森林分類首-先要評定生境肥力,它是宇宙因素和因素的統一體。在一定氣候範圍內,生境肥力實際上是土壤水分和養分的相互―作用。其分類係統為三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