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是人生的大智慧。常懷感恩之心,才會輕易而持久地獲得幸福感。這對於人的一生來說,何嚐不是一種處世哲學。讓我們學會感恩,讓幸福常駐心中。
哈佛大學教授常會教育學生:“隻有心懷感恩的人,才能視萬物為恩賜。”一個懂得感恩的人,必定是一個胸懷博大的人,他們不但會因為一顆感恩的心而得到愛的回報,還會因為心懷感恩而充滿了幸福感。感恩別人,也是救贖自己。如果你心中總是充滿愛和陽光,那麼你一定是幸福的。
增加自己被“利用”的價值
聖經裏有這樣一個故事,主人出門前把家產分給三個奴仆管理,結果前兩個奴仆把這筆錢拿去做生意,賺了一部分錢,而第三個奴仆則老老實實地把錢存好,盡到自己的本分。主人回家後,獎賞了替他增加財富的兩位奴仆,而那位老實本分的奴仆卻遭到了冷落。每個奴仆都有被利用的價值,但是前兩位奴仆懂得如何去增加自己被利用的價值,從而獲得了賞識,而最後的奴仆卻缺乏這種增值的功用,自然就遭到了主人的冷遇。
哈佛心理學家認為,人的行為都是受欲望支配和驅動的,社交行為也是如此,平白無故的交際關係非常罕見,要麼是因為情感的需要,要麼就是利益的驅使。社交場合往往不可避免地要摻雜一些功利性因素,社交的目的很明顯就是實現對方的利用價值,進而相互利用、相互滿足。
想要得到更多的利益,就必須懂得“出賣”自身的價值。隻有不斷增加自身的吸引力,對方才會更加關注你的存在。有人說被人利用並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沒有利用的價值。這話很有道理,每個人存在的價值幾乎都從別人那裏得到證實,當一個人失去吸引力時,實際上就等於他失去了價值。
想要提高社交的成功率,就應該注意提高自身被利用的價值,自身的利用價值能夠有效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成為聯係和增強感情的紐帶,而且雙方關係的親密程度往往取決於利用與被利用的價值大小,價值越大,吸引力也就越大,反之,受關注的程度就越小。付出與回報總是成正比的,被利用的越多,所得到的關注和利益自然也就越多。
在哈佛,所有的課程都是針對相應的事例進行研究展開的,學生們必須在上課之前閱讀一個事例,然後對事例進行分析,提出解決的方法。若你在課堂上發言不積極的話,你的成績很可能不達標,並因此而被退學。
為了獲得更高的課前準備效率,同學們會自發地組成5人左右的學習小組,這是一個完全的競爭市場。組建學習小組時,年級裏的全體學生(一般超過800人)會彙集一堂,大體每100個人為一批,每人有30秒的時間去做自我介紹,此時,個人是否有能力給他人留下深刻印象,便成為了是否能進入優秀小組的標準。
在進入學習小組後,個人也要拚命做好時刻向所屬小組貢獻自我力量的準備。同組中的人經常會討論在該組中大家是否都做出了同等的貢獻,是否存在不勞而獲的人。若大家認為存在不公平的話,“渾水摸魚”的人便會受到群體的指責,認為“他沒有拿出自己的價值!”“好吧,我們以後也不再和他合作!”並會被排擠出局。
而且,很多學生都會將小組看成一個命運同共體,在這個小組中,大家可以了解到那些與自己誌趣相投、資質相同的人,而這些人往往是今後創業的最佳夥伴。因此,每個人都會以苛刻的眼光對彼此進行觀察,“他有什麼能力?”“他隱藏著多少成功的可能性?”
在剛開始學習時,由於成績還不明朗,因此,在進行組員選擇時,大家都是通過實際性的討論與商業性的談話、閑談來了解對方,以判斷彼此之間是否存在互補的經曆與技能,是否值得自己去交往。在這種情況下,個人的立場、獨特性便顯出了重要性。那些能夠明確體現自己對小組會有很重要的貢獻的人,總是可以獲得更多的關注與重視。
哈佛校園裏流傳著這樣的話:“沒能力的人千方百計想去利用別人,有能力的人反而想方設法地被人利用。”利用別人的出於一種欲望和野心,被利用的則源於一種心計和智謀,後者往往是生活中的強者。真正懂得去實現自己價值的人,會把“被利用”當成一項高明的投資,所以,當個人的價值受到別人的重視時,一定要保持一種共贏的心態,努力提高自己被利用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