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完年之後鄧佳怡秘密遞給張十三一份關於集團業務的詳細調查報告。
報告很詳細,厚厚的一大本,起碼得有五六萬字,單單隻是粗略的看了一遍就花了半個上午的時間。
報告的核心內容非常簡單:
公司攤子太大,總部已經快要掌控不住了,尤其是財務方麵,簡直比踩著高蹺走鋼絲還要可怕。
看完報告之後張十三非常火大,尿都快憋黃了。
以前公司的現金流也很緊張,但是絕對沒有想現在這樣複雜。
隨著前兩年的瘋狂擴張和資本並購,集團的業務範圍臃腫的如同一團攪合著亂麻的蜘蛛網。
尤其是後來張十三想一出是一出的突擊開展新業務,更是讓原本就岌岌可危的情況更加複雜。
要不是有源源不斷的利好消息支撐著,公司的管理早就崩盤了。
愛團網那邊因為業務比較垂直,醃臢事還不算太多。
畢竟互聯網公司在盈利之前都是差不多的玩法,在投資方的火眼金睛之下,業務相對來說要透明一些。
但是新家校通就不行了,公司的發展史說白了就是一個不斷東挪西湊的過程。
不僅僅是資金來源繁雜,就連管理層的來源也是五花八門。
很多負責人帶著團隊過來的,學曆從中專到博士無一不包。
要是再算上張世蓮這個初中沒念就輟學的監察部長,那可真是涵蓋了小學畢業之後的所有學曆水平。
低學曆的管理者導致的最直接後果就是管理手段非常簡單粗暴,粗暴到就連往自己兜裏揣錢都懶得做賬的程度。
張十三看到這些證據的時候甚至都氣笑了。
諸多亂象之下,不僅總部對各個分公司的掌控越來越弱,就連財務成本也高到嚇人的程度。
公司內部的融資成本高達近百分之十左右,比銀行的經營貸款利率還要高連近一倍左右。
單從內賬來看,整個集團實際負債率已經達到了驚人的105%。
也就是假如公司價值100塊的話,光外債就欠了105塊,把公司整個賣掉都不夠還債的。
當然,財務情況張十三心裏大體有數,畢竟公司的發展戰略一直是他製定的。
要不是靠著這種瘋狂的打法,怎麼可能短短三五年就把公司做到現在這種規模。
從最初靠著挪用家長學費滾雪球一般開新店,到後來支撐不住,靠轉賣門店的經營權斷尾續命。
再到現在把優質業務打包上市圈錢,然後靠股市紅利來給虧損業務輸血,公司的整個發展過程簡直就是一飲鴆止渴的血淚史。
要不是正好趕上小牛市,看上去光鮮無比的先新家校通集團說不準哪天就得破產清算。
——————
“諸位,情況大體就是這麼個情況,集團內部現在有一半的業務是不怎麼掙錢的,甚至還有很多明明很優質的項目竟然一直在虧損。”
“不過我仔細研究了一下,不掙錢並不代表這些子公司業務不行,絕大多數項目還是非常有潛力的,具體為什麼挺好的項目一直在虧錢,我想在座的諸位應該都比我更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