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儒道大決戰(1 / 2)

諸葛亮與司馬懿的戰爭已經進行了十年。這場戰爭表麵上看是蜀國與魏國之間的兼並統一戰爭,內質卻是以諸葛亮為大家長的道家與以司馬懿為教主的儒教的大決戰。

第一次決戰時,司馬懿雖是儒教教主,卻因儒教未在魏國占上風而隻任小小的魏王府主簿。官微言輕,他搬出儒教的仁義戰法,用“以仁禮扶四夷”的儒教觀點屢次上奏方得魏主曹丕應允,以儒教“仁者動四方之兵”策略,向中原以外調五路大兵,欲四麵夾攻,令諸葛亮首尾不能救應,然後圖之。這五路大兵便是:第一路,以金帛賂遼東鮮卑國國王軻比能,令起遼西羌兵十萬,先從旱路取西平關;第二路,遣使齎官誥賞賜,令南蠻蠻王孟獲起兵十萬,攻打西川南部四郡;第三路,遣使入吳修好,許以割地,令孫權起兵十萬,攻兩川峽口;第四路,差使至降將孟達處,起上庸兵十萬,西攻漢中;第五路,魏國自已提兵十萬向西攻取西川。五路大軍共五十萬,五路並進,定要消滅道家大家長諸葛亮當權的蜀國。

諸葛亮見魏國動用儒教的“禮分華夷,以夏變夷”之法,便使出“治大國若烹小鮮”的道家大法,“夷狄一家,四方合一,道法自然”,先派羌人所祭拜的神威天將軍馬超駐守邊關,使十萬羌兵不戰而降;再派兩員戰將與南蠻孟獲周旋,令其不敢進兵;三令人致信孟達,信中附道家自然修身的修煉之法,換其不出兵的允諾;四令五虎將趙雲奇襲魏國邊關,先發製人,使其忙於迎敵不能再進;五遣人持書致東吳孫權,以道家“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的小國寡民的治理之道助他治國,使孫權感激而不出兵。

這是諸葛亮首次以道家大法應對儒教仁禮之兵,不戰而勝退了五路大軍。這便是史書所載“諸葛亮安居平五路”。

第二次決戰時,魏帝曹丕已亡,曹睿繼位,啟用司馬懿為征西上將軍。儒教教主司馬懿用儒教“仁禮之兵不動粗,惟扼其咽喉”之法,率大軍直指街亭,直接打擊諸葛亮的要害:一旦街亭失守,蜀軍的咽喉就被扼斷,蜀軍既無法供應糧草又退回漢中,將處進退兩難之境地。因為馬謖失了街亭,使司馬懿十五大軍長驅直入諸葛亮所在的西城縣。當時這個小縣城隻有二千五百老卒和一班文官。緊急之中,諸葛亮使出道家“虛者至大”大法,傳令將旌旗盡皆隱匿,諸軍各守城鋪,不得妄行出入、不得高言大語;大開四門,每一門用二十軍士,扮作百姓,灑掃街道,魏兵到時不可擅動。諸葛亮自己披鶴氅、戴綸巾,引二小童攜琴一張,於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司馬懿到城下,見孔明坐於城樓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寶劍;右有一童子,手執麈尾。城門內外,有二十餘百姓,低頭灑掃,傍若無人,看畢大疑,便到中軍,教後軍作前軍,前軍作後軍,望北山路而退。

這是諸葛亮第二次以道家大法應對儒教仁禮之兵,不戰而勝退了十五萬大軍。這便是史書所載“諸葛亮安居平五路”之空城計。但總體上,由於占了街亭,司馬懿的儒教之法終究擊退了蜀軍的進攻,保住了魏國和儒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