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風起鬆海,正氣貫重山”。好的風氣是社會發展一雙“隱形的翅膀”,能夠在潛移默化之中揚善扶正。黨的十八大強調以優良黨風凝聚黨心民心,帶動政風民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帶頭製定和嚴格執行關於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係群眾的八項規定,發出了改進作風的動員令,邁出了轉作風、正黨風的有力步伐。這是對人民群眾熱切期盼的積極回應,也充分表明了我們黨堅持從嚴治黨的堅定決心。
黨風正則政風民風正
黨風一頭挑著政風,一頭挑著民風。黨風決定政風、民風。我們黨是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的領導核心,今天已經是一個擁有8000多萬黨員、在13億多人口的大國執政的大黨,各級政府官員大多都是黨員。在一定意義上,黨風就是政風,直接決定政風,政風正不正,實際上反映著黨風的狀況。而黨風、政風,在百姓眼裏就是“官風”,“官風正則民風淳”,民風則透視和折射黨風、政風。在這裏,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黨風,有什麼樣的黨風,必然會有什麼樣的政風、民風。
古人言,“治國先治吏”。我們黨始終強調,治國必先治黨,治黨務必從嚴。從曆史上來看,這也反映了黨風、政風與民風的關係和規律。北宋王安石在變法改革中曾感慨“舉國奢靡、全民腐敗”,歎息“變成法易,變世風難”,他的變法正是觸動了上層地主官僚集團的利益,遭到了他們的堅決反對,終至失敗。抗日戰爭後期,國民黨政府各級官員們貪腐成風,大發國難財,結果迅速失去了民心,失去了優勢。甚至蔣介石也不得不承認:“古今中外任何革命黨都沒有我們今天這樣頹唐和腐敗,也沒有像我們今天這樣的沒有精神,沒有紀律,更沒有是非標準,這樣的黨早就應該被消滅被淘汰了!”反觀我們黨執政的陝甘寧邊區,毛澤東同誌曾描繪“十沒有”:“一沒有貪官汙吏,二沒有土豪劣紳,三沒有賭博,四沒有娼妓,五沒有小老婆,六沒有叫化子,七沒有結黨營私之徒,八沒有萎靡不振之氣,九沒有人吃磨擦飯,十沒有人發國難財。”這個“十沒有”,就是良好黨風、良好政風和良好民風的統一體,生動地反映了黨領導下的邊區社會生活方方麵麵的新風尚新氣象。而這一時期從延安訪問歸來的陳嘉庚先生,談到邊區的為政清廉與國民黨統治區的貪汙腐敗,恰成鮮明對照,他斷言“中國的希望在延安”,“得天下者,共產黨也!”來到延安的中外記者和美軍考察組則驚奇地發現了一個國家的“兩個世界”,感歎“他們不是一般的中國人,他們是新中國的人”。可見,黨風問題關係黨的生死存亡和事業成敗,關係人心向背,馬虎不得!
當前,我們黨正在領導人民改革開放,攻堅克難,同時黨的自身建設也麵臨著新的形勢和嚴峻挑戰。現實表明,一些影響社會和諧穩定、敗壞社會風氣的問題,許多與某些黨員幹部作風不正有很大關係。正如鄧小平同誌曾指出:“黨是整個社會的表率”,“要搞好我們的黨風、軍風、民風,關鍵是要搞好黨風。”要解決當前官場上的不良習氣,社會中存在的不良風氣,歸根到底要從整治黨風入手。正人須先正己,打鐵還需自身硬,隻有搞好了黨風,對廣大幹部群眾的教育引導也才更有說服力、更有效。
核心是密切聯係群眾
以良好黨風帶動政風民風,要從多方麵去帶,但最關鍵的是要從處理好同人民群眾的關係上帶,這不僅是黨風的核心問題,也是政風、民風的核心問題。十八大把以人為本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核心立場,強調以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係為重點加強作風建設,表明了我們黨對這個問題的深刻認識。
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聯係,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之要,也是黨的基本經驗所在。對馬克思主義執政黨來說,聯係群眾是最大優勢,脫離群眾是最大危險。隻有始終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鬥,才能不斷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蘇聯後期,黨內教條主義、官僚主義、特權腐敗盛行,嚴重敗壞了蘇共的黨風,使黨群關係遭到嚴重破壞,逐步形成一個與人民對立的特權階層,並最終為人民群眾所拋棄,導致亡黨亡國,教訓極為深刻。
黨同人民群眾的關係貫穿黨的作風建設各個方麵。在我們黨長期形成的理論聯係實際、密切聯係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等優良作風中,密切聯係群眾是核心。理論聯係實際,就要聯係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和實際利益;批評與自我批評,就要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批評。在思想作風、學風、工作作風、領導作風和生活作風等作風建設具體內容中,與人民群眾的關係是主線。比如,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就必須及時總結人民群眾創造的新鮮經驗,從人民群眾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改進學風文風,就必須真正了解群眾的現實需要,教條主義、照抄照搬必然為群眾所反感;要克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工作作風,就必須真正堅持群眾路線,相信和依靠群眾,同群眾站在一起、幹在一起、苦在一起;心中牽掛群眾,直接麵對群眾,也就不會沉溺於精神空虛、燈紅酒綠的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