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硬核白內障的超聲乳化手術
超聲乳化手術已逐漸在我國開展和普及,但由於我國經濟條件尚不發達,患者就診時間相對較晚,傳統觀念中又以成熟期作為白內障手術的標準,所以我國白內障手術中成熟期甚至過熟期白內障很多,其中大部分為硬核白內障。硬核白內障在進行超聲乳化時往往比較困難,有其特殊性。
一、硬核分級
術前判斷核的硬度,對手術方案的設計及術後結果的預測非常重要。根據白內障的形成和發展過程,晶狀體核一般要經曆幾種顏色變化:從正常的透明變為灰白,繼而發展變為黃灰色、琥珀色、棕色及黑色。在一定程度上,這種顏色的變化反映了核的硬度。
對於核的分級,尚無統一標準,主要是根據晶狀體混濁的程度和核的顏色來預測核的硬度。目前的硬核分級大多數參照Emery及Little核硬度分級標準。
該標準將核硬度分為5級:
Ⅰ級:透明,無核,軟性;
Ⅱ級:核呈黃色或黃白色,軟核;
Ⅲ級:核呈黃褐色,中度硬度核;
Ⅳ級:核呈琥珀色;
Ⅴ級:核呈棕褐色或黑色,極硬核。
硬核分級
分級硬度U/S時間顏色眼底紅光反射
Ⅰ無核最少透明強
Ⅱ軟核較少黃色或黃白色明顯
Ⅲ中度硬中等黃褐色可見
Ⅳ硬長琥珀色差
Ⅴ極硬很長棕褐色或黑色
這種預測方法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實際應用中要結合臨床具體情況判斷核的硬度。有些發展比較快的老年性白內障,雖然晶狀體已經完全混濁呈乳白色,實際上核的硬度並不一定高。而一些發展較緩慢的核性白內障,雖然周邊仍有部分透明皮質,中央核的硬度卻比較高。患者的年齡在預測核硬度時也很重要,在核的顏色相同的情況下,年齡較大的患者其核的硬度也較大。
二、硬核白內障超聲乳化術的臨床特點
我國白內障患者多數為成熟期或近熟期,晶狀體核大而硬,無紅光反射,囊膜彈性差,懸韌帶脆弱。白色核因無紅光反射,液化的皮質溢入前房,使撕囊困難。而開罐式撕囊易造成周邊撕裂,玻璃體脫出。棕色核晶狀體常見於一些並發性白內障,如高度近視、糖尿病、青光眼、葡萄膜炎等並發的白內障,混濁的晶狀體顏色深,密度高,多伴玻璃體液化和懸韌帶脆弱。此類白內障核的硬度較高,韌性較大,在超聲乳化過程中不易分離碎核,使超乳困難。
一般情況下,晶狀體核硬度在II級或III級的較容易被乳化,是較好的手術適應證。IV級或V級核硬度較高,不易被乳化並易發生手術並發症。以往報道的硬核超聲乳化方法對於一些特殊的硬核白內障均不太理想,甚至將一些特殊硬核如皮質液化的濃縮核或無皮質的黑色核等列為超聲乳化禁忌,大大限製了超聲乳化手術在我國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