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對於630萬即將步入社會的高校畢業生來說充滿了未知和挑戰。不斷增加的就業壓力,成為不少大學畢業生無法逃避的現實,一份份簡曆石沉大海後,部分大學生開始重新搜索“自主創業”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單詞。創業是一條艱難與榮耀、奮鬥與成就、奉獻與貢獻共存的道路。大學生自主創業的美好夢想能實現嗎?他們在創業道路上將會遇到什麼困難、需要完善哪些品格和素質?怎樣才能提高創業的成功率?
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下,“就業難”已成為完善民生工程、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課題。2009年年初,國務院頒布了“國七條”細則,力促大學生創業和就業。溫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加快建設大學生創業園或創業孵化基地,大力支持自主創業、自謀職業,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的係統工程建設。
黨中央、國務院先後出台了多項政策,如收優惠、政策谘詢、創業培訓、創業孵化、小額貸款、開業指導、跟蹤輔導等措施,鼓勵和支持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正是國家和社會對大學生創業的這份關注和支持,讓不少大學生萌生並實現了創業的夢想。全國各地政府紛紛響應黨中央、國務院的號召,大力支持和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杭州是代表之一,杭州市政府較早重視這項工作,2008年5月就啟動了包括創業培訓、創業導師、種子基金、政府貸款、孵化園區、稅費減免、房租補貼、創業大獎賽等一係列扶植大學生創業的措施。
如今,大學生在全民創業的商海浪潮中熏陶著,在政府扶植政策和媒體高調宣傳聲中激勵著,然而,初出茅廬的大學生真的能在這創業的浪潮中有所作為嗎?真的能憑一腔熱情快速從一名學生成長為一名企業家嗎?
據一項調查顯示,52%即將畢業的大學生有創業意願,但就成功率而言,全國大學生創業成功率最高的浙江省,成功率也不過4%,河北省大學生創業的成功率隻有0.3%,廣東大學生創業成功率隻有1%。創業意味著更大的風險和挑戰,更多的艱苦與磨難。
支持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通過創業帶動就業,無疑是正確的方向,但是也有人尖銳地提出:大學生能創業嗎?今天的大學生普遍缺乏創業精神和實戰能力,盲目鼓勵大學生創業可能隻是漂亮的口號而已!一方麵是就業形勢嚴峻,政府倡導大學生創業,另一方麵是今天的80後90後與60年代的人不同,他們成長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年代,大多是獨生子女,從小學到大學,環境優越,沒有經曆過社會磨煉,在意誌和責任感上與60年代的人相比總覺得缺少了什麼。60年代的人,經曆過文化大革命後的撥亂反正,又正趕上改革開發的時代浪潮,百年一遇的思想變革,史無前例的經濟大建設,賦予了他們一種特殊的品格:肩負振興中華的曆史使命感,胸懷擺脫貧窮的堅強信念和執著追求。
曆史學家湯因比曾經用挑戰和反應來描繪國家興衰的曆史。年輕的國家遇到挑戰,他們首先對挑戰做出反應,並獲得成功,國家因此而興旺發達。
隨後,挑戰的性質發生了變化,如果繼續沿用曾經成功過的反應來應對新的挑戰,必然難逃衰退並最終滅亡的命運。
大學生創業不僅需要外部環境,更需要內在的激情、力量和素質,所以著力培養大學生的“創商”就顯得十分重要。“創商”是一種內在的潛質,是企業家精神的初始元素。198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最早提出創業教育強調培養學生開拓事業的精神和能力。培養“創商”可提高創業者的成功率,更有助於提升就業率,這也是寫作本書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