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外陰炎
外陰炎是指外陰皮膚與黏膜的炎症。常常由於陰道分泌物的刺激或出汗潮濕、不注意外陰的清潔致細菌大量繁殖而引起,是多種特異性和非特異性炎症的總稱。常伴有陰道炎。
[問診要點]
1.外陰部疼痛、紅腫、灼熱或瘙癢的時間及程度。
2.有無陰道分泌物增多及其性狀。
3.有無尿痛、排尿困難。
4.有無發熱及其程度。
5.有無性交痛等。
6.對一些反複發作的外陰炎患者要注意詢問有無多飲、多尿、煩渴等糖尿病的症狀,有無長期漏尿、漏便的病史。
[體檢要點]
1.婦科檢查見小陰唇的內、外側或大陰唇,甚至整個外陰部的皮膚及黏膜發紅、腫脹,嚴重時可見淺表的水皰丘疹或濕疹樣糜爛,或有小的膿皰、潰瘍;觸之有疼痛。
2.有一些慢性外陰炎患者,局部外陰皮膚或黏膜可表現為增厚、粗糙、皸裂等。
3.對一些急性外陰炎患者,尚需注意檢查腹股溝淋巴結有無腫大。
4.對一些反複發作的外陰炎患者,要注意檢查有無陰道瘺管存在。
[輔助檢查]一般無特殊檢查,可以檢測血常規、空腹血糖、尿常規、陰道分泌物常規等。
[診斷要點]
1.外陰部疼痛、紅腫、灼熱或瘙癢。
2.有前述婦科檢查炎症征象發現時,可確診。
[病曆記錄要點]
1.外陰部疼痛、紅腫、灼熱或瘙癢的時間及程度。
2.陰道分泌物的情況,有無尿痛等伴隨症狀。
3.有無多飲、多尿、煩渴等糖尿病的症狀,有無長期漏尿、漏便的病史。
4.記錄婦科檢查所見及有關輔助檢查結果。
[門急診處理]
1.保持外陰清潔、幹燥,不穿化纖內褲。
2.去除病因,治療糖尿病、尿瘺、糞瘺等。急性期應注意休息,避免性生活等。
3.藥物治療處方
(1)局部用藥:
①高錳酸鉀2g,用法:1:5000,衝洗外陰,一天2次
②1%新黴素軟膏10g,用法:塗搽外陰,一天2次
或,1%金黴素軟膏10g,用法:塗搽外陰,一天2次
(2)全身用藥:注射用青黴素鈉(皮試陰性者)80萬U×10,用法:一次80萬U,肌內注射,一天2次
或,頭孢拉定膠囊0.25g×24,用法:一次0.5g,口服,一天3次
或,諾氟沙星膠囊0.1g×20,用法:一次0.2g,口服,一天3次
4.物理治療,可采用如紫外線療法、超短波治療、微波治療等。
二、嬰幼兒外陰炎
嬰幼兒外陰炎是指新生兒及幼女的外陰炎症,也是女性嬰幼兒最常見的婦科疾病。由於新生兒及幼女的外陰發育較差,新生兒生後2周內陰道分泌物呈酸性,此後由母體進入的雌激素排泄殆盡,陰道上皮不斷脫落以致越來越薄,局部抵抗力較差,加上護理不當極易發生炎症。感染的病原菌有大腸杆菌、鏈球菌、葡萄球菌、滴蟲、念珠菌等。常通過母親或其他護理人員的手、衣物、浴盆、浴巾等傳播,或由於衛生不良,外陰不潔,或外陰因蟯蟲引起瘙癢而抓傷,細菌侵入而發生炎症。
[問診要點]
1.發現外陰紅腫的時間,嬰幼兒是否為此哭鬧不安。
2.對能主訴的較大的幼兒詢問是否外陰疼痛及瘙癢。
3.是否有陰道分泌物增多。
[體檢要點]
1.婦科檢查見外陰紅腫,陰蒂、尿道口、陰道入口部亦充血、水腫。
2.有時可能有潰破或發生小陰唇粘連。
[輔助檢查]陰道分泌物的檢查能查出病原菌。
[診斷要點]
1.嬰幼兒哭鬧不安,較大的幼兒能主訴外陰疼痛及瘙癢。陰道分泌物增多。
2.婦科檢查見外陰紅腫,陰蒂、尿道口、陰道入口部亦充血、水腫,有時可能有潰破或發生小陰唇粘連。
3.陰道分泌物的檢查可查出病原菌。
[病曆記錄要點]
1.記錄發現外陰紅腫的時間。
2.嬰幼兒是否有陰道分泌物增多及其他症狀和體征。
3.記錄婦科檢查所見及陰道分泌物的檢查結果。
[門急診處理]
1.保持外陰清潔、幹燥,減少摩擦。
2.對炎症較輕者,外陰局部用藥,處方:
1%新黴素軟膏10g,用法:塗搽外陰,一天2次或,1%金黴素軟膏10g,用法:塗搽外陰,一天2次
3.對小陰唇發生粘連者,可以用手指向下、向外輕輕分離,同時局部用藥,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