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2日,我國四川省汶川縣發生8.0級地震,全國大多數省份都有不同程度的震感。我們知道,發生3級以上的地震人們才會感覺到,換句話說,那一天幾乎我們整個國家都發生了3級以上的地震。汶川地震造成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它再一次讓國人警醒,地震離我們很近。
第一節遍布全國的地震帶
世界上有三大地震帶,即環太平洋地震帶、歐亞地震帶和海嶺地震帶,世界上大部分的地震活動都集中在這三大地震帶上。我國地處環太平洋地震帶和歐亞地震帶的交彙部位,地震斷裂帶多,地震活動活躍。
環太平洋地震帶是地球上最主要的地震帶,它像一個巨大的環,沿北美洲太平洋東岸的美國阿拉斯加向南,經加拿大本部、美國加利福尼亞和墨西哥西部地區,到達南美洲的哥倫比亞、秘魯和智利,然後從智利轉向西,穿過太平洋抵達大洋洲東邊界附近,在新西蘭東部海域折向北,再經斐濟、印度尼西亞、菲律賓、中國台灣、琉球群島、日本列島、阿留申群島,回到美國的阿拉斯加,環繞太平洋一周,也把大陸和海洋分隔開來,地球上約有80%的地震都發生在這裏。
歐亞地震帶又稱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從印度尼西亞開始,經中南半島西部和我國的雲、貴、川、青、藏地區,以及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阿富汗、伊朗、土耳其到地中海北岸,一直延伸到大西洋的亞速爾群島。地震帶橫貫亞歐大陸南部、非洲西北部,全長2萬多公裏,是全球第二大地震活動帶,發生在這裏的地震占全球地震的15%左右。
海嶺地震帶又稱大洋中脊地震帶,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的海嶺(海底山脈)。是從西伯利亞北岸靠近勒那河口開始,穿過北極經斯匹次卑根群島和冰島,再經過大西洋中部海嶺到印度洋的一些狹長的海嶺地帶或海底隆起地帶,並有一分支穿入紅海和著名的東非大裂穀區。
我國位於兩大地震帶的交彙部位,受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擠壓,地震斷裂帶活動十分活躍,我國的地震活動主要分布在5個地區(台灣地區、西南地區、西北地區、華北地區和東南沿海地區)的23條地震帶上,具體地可以分為如下幾個區域:
華北地震區包括河北、河南、山東、內蒙古、山西、陝西、寧夏、江蘇、安徽等省的全部或部分地區。在五個地震區中,它的地震強度和頻度僅次於“青藏高原地震區”,位居全國第二。由於首都圈位於這個地區內,所以格外引人關注。據統計,該地區有據可查的8級地震曾發生過5次,7~7.9級地震曾發生過18次。加之它位於我國人口稠密,大城市集中,政治和經濟、文化、交通都很發達的地區,地震災害的威脅極為嚴重。該區可以劃分為4個地震帶:
1.郯城—營口地震帶。包括從宿遷至鐵嶺的遼寧、河北、山東、江蘇等省的大部或部分地區,是我國東部大陸區一條強烈地震活動帶。1668年山東郯城8.5級地震、1969年渤海7.4級地震、1975年海城7.3級地震就發生在這個地震帶上。據記載,本地震帶共發生4.7級以上地震60餘次,其中7~7.9級地震6次,8級以上地震1次。
2.華北平原地震帶。南界大致位於新鄉—蚌埠一線,北界位於燕山南側,西界位於太行山東側,東界位於下遼河—遼東灣凹陷的西緣,向南延到天津東南,東邊達宿州一帶,是對京、津、唐地區威脅最大的地震帶。1679年河北三河8.0級地震、1976年唐山7.8級地震就發生在這個帶上。據統計,本地震帶共發生4.7級以上地震140多次,其中7~7.9級地震5次,8級以上地震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