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校教育中增加地震安全教育的內容,處理好地震教育和其他安全教育內容的關係,處理好安全教育與日常教學的關係,為廣大師生在地震安全教育中的角色進行定位,這是做好學校地震安全教育的必由之路。
第一節學校安全教育與日常教學
學校安全教育是學校維護教育教學秩序的保證,是保持良好的教學、科研和生活秩序,保證青少年學生安全健康成長的先決條件。學校安全教育與日常教學是相互促進的關係。
一、學校教育與公共安全教育學校教育是指受教育者在學校裏接受的教育活動,由專門機構承擔並有專職人員進行教學活動,目的是通過係統的、有組織的教學過程來影響受教育者的知識技能儲備、思想品德修養,幫助其建立起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係統。學校教育是整個教育製度重要的組成部分,它與社會教育一起構成了教育的完整架構。一般地,學校教育中的受教育者又根據年齡和身心發展程度的不同,具體地指學齡兒童、青少年、其他年齡人群等,與之相對應,學校教育通常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學校教育的內容是豐富的,既應該包括文化知識上的傳授,也應該包括公共安全上的教育,而我們在實際中卻往往忽視後者,起碼是重視得不夠。我們仍然可以看到全國各地學校的安全事故頻頻見諸報端。尤其是汶川大地震發生時,一些本來可以避免或者是可以減小傷亡情況的措施沒有實行,這為我們敲響了警鍾,是把安全教育納入到學校教育範疇的時候了。
2007年2月7日,國務院批準了教育部製定的《中小學公共安全教育指導綱要》,並要求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認真貫徹執行。這是我國第一次在國家層麵對中小學公共安全教育提出規範的要求,為中小學公共安全教育的有效開展提供了保障和政策依據,對於推動公共安全教育進課堂起到了重要作用。《綱要》對各個不同學段的學生進行了分別對待的原則,根據其年齡及身心發展階段的不同,具體地為小學1~3年級、小學4~6年級、初中生、高中生進行了詳盡的安全教育模塊設計。
學校教育中的公共安全教育,是為了培養學生的社會安全責任感,使學生逐步形成安全意識,掌握必要的安全行為的知識和技能,了解相關的法律法規常識,養成在日常生活和突發安全事件中正確應對的習慣,最大限度地預防安全事故發生和減少安全事件對中小學生造成的傷害,保障中小學生的健康成長。
二、學校公共安全教育主要內容公共安全教育的主要內容包括預防和應對社會安全、公共衛生、意外傷害、網絡與信息安全、自然災害以及影響學生安全的其他事故或事件六個模塊。重點是幫助和引導學生了解基本的保護個體生命安全和維護社會公共安全的知識和法律法規,樹立和強化安全意識,正確處理個體生命與自我、他人、社會和自然之間的關係,了解保障安全的方法並掌握一定的技能。《中小學公共安全教育指導綱要》對不同學段各個模塊的具體教學內容進行了方向性的規定,現列出如下:
1.小學1~3年級的教育內容重點
模塊一:預防和應對社會安全類事故。
(1)了解社會安全類突發事故的危險和危害。
(2)了解並遵守各種公共場所活動的安全常識。
(3)認識與陌生人交往中應當注意的安全問題,逐步形成基本的自我保護意識。
模塊二:預防和應對公共衛生事故。
(1)了解基本公共衛生和飲食衛生常識。
(2)了解常見的腸道和呼吸道等常見疾病的預防常識,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和健康行為及飲食習慣。
模塊三:預防和應對意外傷害事故。
(1)學習道路交通法的相關內容,了解出行時道路交通安全常識。
(2)初步識別各種危險標誌;學習家用電器、煤氣(柴火)、刀具等日常用品的安全使用方法。
(3)初步具備使用電梯、索道、遊樂設施等特種設備的安全意識。
(4)初步學會在事故災害事件中自我保護和求助、求生的簡單技能。學會正確使用和撥打110、119、120電話。
模塊四:預防和應對自然災害。
(1)了解學校所在地區和生活環境中可能發生的自然災害及其危險性。
(2)學習躲避自然災害引發危險的簡單方法,初步學會在自然災害發生時的自我保護和求助及逃生的簡單技能。
模塊五:預防和應對影響學生安全的其他事件。
(1)與同學、老師友好相處,不打架;初步形成避免在活動、遊戲中造成誤傷的意識。
(2)學習當發生突發事件時聽從成人安排或者利用現有條件有效地保護自己的方法。
2.小學4~6年級的教育內容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