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一詞,我們每天都掛在嘴邊,但是,其真正內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近幾年來,人們的健康意識正在發生著天翻地覆的變化,人們不僅更關心身體健康,注重營養和鍛煉,對心理健康的關注也在不斷提升。對於學生而言,正處於成長和學業的雙重壓力之下,更容易產生和“遭遇”心理問題。了解自己,讓自己的心靈健康而充滿陽光,是學生成長過程中的一大重任。
一、“健康”的含義
在各種節日裏,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句祝福的話就是“祝你身體健康”,同學們在寫給老師和好朋友的短信、賀詞裏也少不了“祝你健康、快樂”的字樣,可見“健康地生存是人生的第一需要”。這是千真萬確的道理。那麼,你知道怎樣算健康嗎?你對健康的知識了解多少呢?
對於健康,人們有不同的說法和理解。有人說又白又胖是健康;還有人說瘦就是健康;有人說能吃能睡能喝是健康;有人說身體好沒有病就是健康,這些說法好像有道理,實際都不科學。沒病就等於健康嗎?
隨著社會的發展,醫學模式的轉變,健康的觀念在深入和發展,認為身體沒有病就是健康的觀念已過時了。在現代社會裏,健康的概念已經發生了變化。健康,不僅僅是不得病,還應包括心理健康以及社會交往方麵的健康,即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會交往上保持健全的狀態。過去,人們對健康的理解主要限於生理方麵,隻要沒有生病就算是健康了。如今關於健康的概念是:健康是軀體上、精神上和社會適應方麵的完好狀態,不單是沒有疾病和不虛弱,而是軀體的、精神的健康和社會幸福的完善狀態。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是:沒有身體缺陷和疾病,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狀態和社會適應能力。簡單地說就是,沒有軀體和心理疾患,對社會適應良好。這個新的健康概念的基本內容包括兩個方麵:
身體健康:指人體各器官、係統發育良好,體魄健壯,功能正常,精力充沛,具有良好的勞動效能的狀態,並通常能用人體測量、體格檢查和各種生理生化指標來加以衡量。屬於人們軀體的健康狀態。
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完好:“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完好”二者是相互聯係、相互交叉的,這裏合在一起介紹一下。中外學者、心理學家對心理健康有不完全相同的表述。例如1946年國際心理衛生大會提出心理健康的4個標誌是:1.身體、智力、情緒十分協調;2.適應環境,在人際關係中能彼此謙讓;3.有幸福感;4.在工作和職業中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過著有效率的生活等等。
世界衛生組織1948年對健康的定義提出全麵的10條標準:
1.精力充沛;
2.處事樂觀;
3.睡眠良好;
4.保持標準體重;
5.適應能力強;
6.能抵抗一般性疾病;
7.眼睛明亮;
8.牙齒完堅;
9.頭發有光澤;
10.肌肉皮膚彈性好。
該組織又指出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而且是一種個性在身體上、精神上、社會上完全安寧的狀態。1989年世界衛生組織提出除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健康以外,還有一條道德健康,這才是全麵的健康,概括地講就是:身心健康。身心健康有具體的標準,但沒有統一的標準,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論述,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標準,總的來說,身體健康是指各個器官的功能,各項生活活動指標正常,能適應自然環境的變化,能有效地抵製各種疾病的侵襲。
心理健康是指個體和人群以及生活環境之間保持良好的協調和均衡,能正確對待自己,正確對待別人,正確對待社會。
所以,不僅要重視身體健康,更要重視心理健康,隻有身心健康才是真正健康的人。
知道了這些有關健康的知識,同學們對健康就有了一個全麵的了解了。有的同學總結的身體健康就是“五快”,即吃得快,便得快,睡得快,說得快,走得快;心理健康就是“五有”,即有明確的生活目標,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有和諧的人際關係,有健全穩定的個性,有自知之明。別看這5條簡單,真正做到很不容易。相比之下,想要心理健康更重要,要求就更高。
根據以上總結,得出了一些結論。同學們可以根據以下“健康十大準則”,對照一下自己是不是一個健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