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說,一個城市的淪陷,隻是為了成就一場愛情。那麼丈夫的離世與北宋王朝的滅亡,是否也隻是為了成就一個女詞人呢?“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正如南唐的衰亡孕育了男詞人李後主,北宋的滅亡也造就了女詞人李清照。他們兩人向來就是並列的,“男中李後主,女中李易安,極是當行本色”,也就成了眾所周知的一句話。
也如康震先生在評價李清照時說,現在留存下來的李清照所有的文學作品加起來也就不過七八十篇,但就是憑著這區區的七八十篇作品,她居然能夠和作品上千,甚至上萬的李白,杜甫,陸遊等男性的大作家在中國的文學史上平起平坐,她以一個女性作家的獨特的創作成為中國文學史上一道亮麗的風景。是上天早就發現了李清照的藝術才華,不隻讓她這樣去輕鬆地寫一點閨怨閑愁,感情生活的痛苦與民族的災難帶來的紛繁愁緒令她一步步地邁上了最高文學的聖殿。
倘若隻是平常的女子,或許隻有愚昧的喜樂,簡單得對鏡梳妝,插上新鮮的花朵,青銅鏡裏時時呈現夫君憐愛的容顏,她緊緊隱沒在男人身後濃深的陰影裏麵,安然馴順,李清照怎麼會感到像落在四麵不著邊際的深淵裏,怎麼會有可怕的孤獨向她襲來?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葉黃花中,吟出這首濃縮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它,晚來風急。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不錯,怎一個愁字了得?她處於社會思想的製高點,她看到了許多別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著許多人不追求的境界,這就難免有些悲哀。本來,三千年封建社會,來來往往有多少人都在心安理得、隨波逐流地生活。宋王朝倉皇南渡後不是又挾風挾雨,稱臣稱兒地苟延了一百五十二年嗎?盡管與李清照同時代的陸遊憤怒地喊道:“公卿有黨排宗澤,帷幄無人用嶽飛。”但朝中的大人們不是照樣做官,照樣花天酒地嗎?你看,雖處亂世,有眾多文人不是照樣手搖折扇,歌詠歲月,琴棋書畫地度過了一生嗎?但是李清照卻不那樣做,她也做不到那樣,國難、家難、婚姻之難和學業之難都壓在她那如黃花般瘦弱的身子上。康震說李清照是多麼的不容易,她一生經曆了眾多的苦難和坎坷,但是她用堅強的意誌挺住了。
這就難免有了超越時空的孤獨和無法解脫的悲哀,她環顧女界無同類,再看左右無相知,所以她才上溯千年到英雄霸王那裏去求相通:
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名家巡禮
康震:1970年生於陝西省綏德縣,現為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副院長、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文學、唐宋文學、古典詩詞。主要著作有《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中國古代文學史》(下卷)、《唐詩注析》《宋詞注析》《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等。
閻崇年眼中的孝莊太後——中國曆史上少見的蒙古族女政治家(1613-1688)
明末遺臣張煌言的《建夷宮詞》諷刺的是清太宗皇太極的莊妃、順治帝福臨之母孝莊文皇後“下嫁”小叔子多爾袞的事,這是朝內民間都感興趣的事情,所以一時洛陽紙貴。在清朝遺留下來的諸多疑案中,莊妃與多爾袞之間的關係也就成了曝光率最高的了。真的是這樣嗎?
皇太極因病猝死——前一天還如平素一樣忙碌一天,晚上卻離世,“儲嗣未定”。當時有希望繼承皇位的主要有三個人:皇太極長子豪格、第九子福臨和皇太極十四弟多爾袞。前後兩者都手握重兵,實力不俗。隻有中間的福臨,雖然頗得皇太極的寵愛,但隻有六歲,缺乏實力。八旗中,支持豪格和多爾袞的各占三旗,剩下的兩旗則比較中立,隻強調支持先帝的兒子,至於哪個兒子倒無所謂。
豪格與多爾袞兩個集團在繼承人會議上劍拔弩張,互不相讓。最終有個折中方案出來:讓福臨即位。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幼小的福臨不費吹灰之力登上帝位。
有人就認為多爾袞之所以同意讓福臨即位是因為多爾袞與福臨的母親莊妃有曖昧關係,甚至有人提出福臨是多爾袞和莊妃私通之子的大膽設想。真是“身後是非誰得管,滿村盡說蔡中郎”。在多數人心目中,最有資格登極的莫過於多爾袞。他有膽略,有才幹,追隨皇太極戰功卓越,威望正隆。不少貝勒甚至“跪請”他“即尊位”,說他心裏沒有點想法,那絕對是不可能的。但不管他內心經曆怎樣的掙紮,最終還是扶持幼子福臨登上帝位。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然而,正是這個事實讓許多人都想不通:為什麼明明自己可以做皇帝,偏偏讓給一個乳臭未幹的孩子做呢?這在旁人,尤其是見慣了皇室之間為奪皇權相互傾軋的漢人眼中是一件很令人費解的事。好奇心促使他們憑借想象力尋找答案:嗯,中間肯定有貓膩兒,說不定……
這些流言中,核心的說法就是“下嫁”說,孝莊皇後用“嫁給”多爾袞的條件換得多爾袞對福臨的支持。而且,支持這一說法的人還找到許多頗有利的證據:什麼孝莊皇太後懿旨,令攝政王多爾袞“出入禁中不避嫌”,“多爾袞多次夜入深宮與太後相商”,順治帝封多爾袞為“叔父攝政王”等。
對於多爾袞與莊妃之間的私情,閻崇年先生曾指出:“莊妃和皇後、其他妃子住的地方像個四合院,東邊屋裏能看見西邊窗戶,多爾袞要是來了還過夜,那多少雙眼睛得盯著?這壓根不是戲說,是胡說。”
相反的,他從這件事上認為孝莊為開創清朝鼎盛局麵之費盡心血,她實屬中國曆史上少見的蒙古族女政治家。
作為愛新覺羅家族的一員,跟隨皇太極征戰多年的孝莊無疑明白內亂會造成多麼重大的危害,一要使雙方的對立緩和,隻有異中求同,一使雙方的要求都得到部分滿足——既要滿足兩黃旗大臣立皇子的要求,又要使多爾袞的權力欲望不致落空,解決這個問題的唯一辦法就是扶立幼主。孝莊施展手腕,籠絡多爾袞是不可避免的,最終化解了多爾袞與豪格的一場火並,保證了清代政權的平穩過渡。實際上,多爾袞掌握了幾乎一切權力。孝莊在多爾袞的步步進逼下,一直采取著隱忍、委曲求全的政策。她的方法是,不斷給多爾袞戴高帽、加封號,不使多爾袞廢帝自立。
像張煌言此類抱有“反清複明”思想的知識分子,他們對清政府懷著切齒痛恨,他們的眼光自然聚焦在清政府的“黑暗麵”,多爾袞與孝莊皇後之間存在的這種說不清道不明、風聞不斷的不正當關係有悖於封建漢民的傳統觀念,正是“炒作”的最佳材料,於是,你寫首詩,我撰個文,他編個故事,“下嫁”一事很快被炒得沸沸揚揚。
不論如何,孝莊一心從家國大局著想,以其出色的政治素質和能力,幫助清朝度過了這段權力之爭的危機,使其平穩過渡到順治帝手裏,從此,清朝這艘大船在孝莊默默地輔助下,向它正確的航向行駛著。而其中最精彩的一筆,就是孝莊苦心培養出了清朝最英明的一位皇帝——康熙帝。
兒子順治皇帝臨終時,原屬意本不是玄燁,但孝莊看中了玄燁,通過皇帝信賴的傳教士湯若望說項,才改立玄燁,所以說玄燁也是孝莊一手扶立的。
玄燁八歲即位,十歲時生母佟佳氏亡故,照看他的責任自然就落在了祖母的身上。孝莊就對他的言語舉動,立下規矩,嚴格要求,稍有逾越,則嚴厲批評。在她的教導下,一代帝王健康成長。鼇拜集團鏟除後,孝莊並不幹政,而是放手讓玄燁去做,她隻是指導。孝莊生活儉樸,不事奢華,平三藩之時,她把宮中節省下的銀兩全部拿出去犒賞士兵。每逢荒年歉歲,她也把宮中的積蓄拿出來賑濟饑民,全力配合、支持孫子的事業。孝莊的這種為人,與二百年後同樣經曆三朝、對中國政治產生重大影響的慈禧太後,是截然不同的。
就這樣,清王朝從動亂走向穩定,經濟從蕭條走向繁榮。清王朝在康熙朝形成第一個黃金時代,其中不可否定包含了孝莊的一份功勞和心血。閻崇年就說雖然孝莊有能力作為中國第二個武則天,然而她卻沒有,而是全心輔佐自己的兒子和孫子。曆數古往今來之輔政太後,能至如此境界者,真實無一人也!
名家巡禮
閻崇年:1934年生於山東省蓬萊市。著名的曆史學者,研究滿洲史、清代史、北京史,先後到美國、日本、蒙古、台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講學。他對清史的研究頗有心得,曾在《百家講壇》播講過《清十二帝疑案》和《明亡清興六十年》。
閻崇年眼中的慈禧太後——從大家閨秀走到亡國“女皇”(1835-1908)
據說,當年,清太祖努爾哈赤消滅葉赫部落之時,葉赫先祖發下毒誓:滅亡滿洲。傳說那一天,葉赫部長布楊古,在臨終前用一腔悲憤喊出了震天的誓言:凡我子孫,雖存一女,也必滅亡滿洲!因此,滿清祖製規定:宮闈不選葉赫女子。
一百年過去了,葉赫部的誓言沒能實現。
又一百年過去了,他的誓言仍如秋天的白霜一樣,沉重而蒼茫。
但是奇跡總需要時光來驗證,直到努爾哈赤建國二百二十年後的清道光十五年十月初十日(1835年11月9日),在北京,一個女孩兒降臨了人世。據說,那一天,空氣中飄蕩著沁人肺腑的香味。
這個奇異的女人,就是後來的慈禧太後。
慈禧在中國曆史上絕對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存在,正如《說慈禧》的女教授隋麗娟所說,中國曆史上很多人都是“爾曹身與名俱滅”,永遠地被後人遺忘;而有些人則雖死猶生,他們就像幽靈一樣飄忽於我們的生活舞台,不時現身,甚而影響我們的生活。慈禧即應歸屬於後者。
葉赫那拉是慈禧家族的姓氏,她剛剛出生時,隻得了一個乳名蘭兒。她的父親名惠征,是一個吏部的小職員,做的是起草文稿和抄抄寫寫的工作,地位不是很高。但是這個蘭兒並沒有如其他女人一樣嫁作他人婦,從此相夫教子,度此一生。鹹豐二年,她作為秀女被選入清宮,以一個蘭貴人的這宮中第五等小妃的身份(第一等是皇後,第二等皇貴妃,第三等是妃,第四等是嬪,第五等是貴人,第六等是常在,第七等是答應),開始她一步步走向權力巔峰的旅程。
在深似海,權力鬥爭頗為複雜的後宮,這條並不是很好走的路究竟該怎麼走,蘭兒她自有自己的優勢與辦法,第一,她長得很漂亮;第二,她很聰明;第三,她會寫幾個字,書法還可以。因此得到了鹹豐帝的寵愛。更重要的是,慈禧給鹹豐皇帝生了一個兒子,而且是唯一的一個兒子。正是“母以子貴”,慈禧憑這一子,節節攀升。在短短五年裏,她就從原來的第五等,升到了第二等,被封為懿貴妃。盡管是第二等,但是由於皇後這個人比較忠厚、老實,不太願意管事,因此慈禧太後就實際上成為第一等的人物。因此,在鹹豐皇帝去世之後,被尊為慈禧皇太後的蘭兒開始了她攫取國家權力的行動,並且這女子一掌權就是半個世紀。
可惜的是,她統治的半個世紀正是中國內外各種矛盾激化的時候,清朝這個挺立二百多年的大廈已經風雨飄搖,再也無力回複到曾經的輝煌了。而這時中國也飽受了前所未有的內憂外患,鴉片戰爭、甲午海戰、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侵華等接踵而至。慈禧也就留給世人禍國殃民的印象,後世也就把一些與她毫不相幹的仇恨與恥辱也加在她身上。她作為一國的最高統帥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若因此對她的一生全盤否定,似乎並不符合辯證的曆史觀。
因此閻崇年先生站了出來,為這位功過有之的慈禧說了句公道話,他認為,造成清朝那風雨飄搖的形勢,可以說是多因一果,責任並不完全歸咎於慈禧,如果當時讓同治或光緒來執政,也未必就能改變清王朝的狀況,也許中國衰落得會更厲害。畢竟她用手腕,采取措施,維持了國家機器的基本運轉。
所以,對曆史人物的臧否,閻崇年強調,“曆史隻能正說不能戲說。評判一個曆史人物,牽涉到的資料包括正史、野史、檔案、口碑。這些內容都有不可信之處,都需要加以鑒別,去偽存真。曆史研究工作者的工作就是通過自己掌握的史料,將曆史真相盡可能地還原,這樣再撰寫曆史就會接近真實”。
那麼,曆史上的慈禧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呢?
首先她是一個權力欲很強的人。據說,鹹豐生前經常和她一起談論政事,就使她對皇權產生了興趣。所以,就在鹹豐帝剛剛病逝,屍骨未寒之際,慈禧就發動了北京政變,以奕欣為首的貴族、官僚的支持下,從載垣、端華、肅順等八位讚襄政務王大臣手中奪取了政權,以垂簾聽政的名義登上了統治者的寶座。
在她的垂簾聽政下,她的親生兒子同治帝一生不得親政,十八歲病死,死後無嗣。“國不可一日無君”,那應該是誰繼承皇位呢?慈禧太後就在眾多的皇室之中選了年僅四歲的載湉入承大統。讓一個四歲的孩子做皇帝?這看起來像個玩笑。但慈禧就這麼做了,她的目的隻是為了自己可以更長時間的親政。慈禧根本沒有為國家民族考慮的全局觀念,她似乎認為,皇宮就是我自己家,我是這個家的主人,我想讓誰做皇帝誰就做皇帝。
光緒帝在位期間重複了同治帝不能親政的悲劇,他十七歲時表麵上還政了。但是,慈禧規定,光緒必須每隔一日向她奏報政務,聽候訓示,還經常派人監視他的行蹤。貴為天子的光緒在慈禧太後眼中不過是一個她實現權力欲望的玩偶與傀儡。或許慈禧太後認為,光緒能夠做皇帝,這個權力與地位是自己給他的,所以他就必須要聽話。後來的戊戌政變也體現了慈禧的這種心理,製造“戊戌政變”,對新法幾乎全盤否定。
而慈禧一生中有三大罪過,足以把她釘在恥辱柱上,第一大罪過是鎮壓了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第二大罪過是鎮壓了戊戌變法,將譚嗣同等幾個愛國的改革家,送上了斷頭台;她的第三個罪過,是在她當權期間,訂立了兩個喪權辱國的條約,一個是《馬關條約》,一個是《辛醜和約》。
任何一個人都是兩麵的,正像閻崇年先生所認為,慈禧的統治也有其積極的一麵,例如她支持具有現代化意義的洋務運動,並進行具有資本主義改革性質的新政,這些對中國曆史的發展都大有益處。同時她重用了幾個對江山社稷舉足輕重的漢人,如李鴻章、曾國藩等,為國家積聚新的政治力量。她還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滿漢之間的矛盾。也知道西學中用的道理,中國曆史上第一批出國留學的幼童,也是在慈禧的支持下促成的。
但是,大清朝畢竟在她的手裏漸漸地走向的滅亡,中國也在她的手裏被外敵蹂躪著,這都是不爭的事實,不知道她是不是葉赫那拉族的那個複仇女神,其使命就是實現曾經的誓言,討回幾百年前的那場血債。
名家巡禮
隋麗娟:女,1964年生,黑龍江哈爾濱人,曾在東北師範大學和吉林大學曆史係就讀。現任哈爾濱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曆史係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邊疆民族與文化的研究。2007年1月15日CCTV10《百家講壇》欄目開始推出隋麗娟“說慈禧”,同名圖書《說慈禧》在2月推出,該書的最大特點:以人性化的視角,走進慈禧的內心世界,探尋曆史背後的人生,值得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