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予他人一定的讚賞可以有效地鼓勵他人進步。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過這樣一個理論:人類的高層次需求就是獲得成就感與榮譽感。一個人盡管有才能或者已經獲得了一些成績,他還是需要得到別人、社會的進一步認可。給予他人讚賞,就是認可他人的才能與成績。當一個人的行動或者成績受到他人的讚賞或鼓勵的時候,他就更容易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繼續奮鬥。
其實每個人都希望別人讚賞、肯定自己引以為傲的事情,所以,如果對方說到自己的優點和成績時,我們應該給對方適當的肯定。因此,我們想要在生活中討喜,可以多對別人的優點和長處明知故問,多讚美別人的優點,多發掘別人的長處。
俞平伯,191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先後任燕京大學、北京大學及清華大學的教授,是中國"新紅學派"的創始人之一。不過,大家都知道俞平伯是個著名的新詩人、散文家,卻不知道他也是一個昆曲的忠實擁躉。
他喜歡昆曲,源於他對妻子的欣賞。
俞平伯的妻子許寶馴是杭州人,由於出身名門,加上家族向來愛好昆曲,所以,許寶馴從小便受到昆曲的熏陶。許寶馴嗓子很好,字正腔圓,又會譜曲,所以唱起昆曲來十分地道。
1917年,俞平伯和許寶馴喜結良緣。本來,俞平伯對昆曲的認識不深,但是在家中,妻子耳濡目染,加上妻子經常跟他講述昆曲的奧妙之處,所以俞平伯漸漸愛上了昆曲。不過,說他先愛上昆曲,不如說他是先愛上了唱昆曲的那個人。
後來,俞平伯還利用自己在北大上課那種"近水樓台"的便利,經常向當時擅長昆曲的吳梅先生請教,不過,昆曲作為一種聲樂藝術,還是需要講求一點先天優勢的。俞平伯不比妻子,他音色不美,加上咬字很奇怪,總是被妻子"竊笑"。不過俞平伯沒有放棄,他覺得,任何人都有擅長的東西,自然也會有不擅長的東西。於是,他明確了自己的方式,那就是當配角,妻子唱,他彈曲;別人彈曲,他就打板。反正就是充分發揮各自的才華。
這是俞平伯生活中的小事,不過也體現了他的良好心態,那就是懂得用欣賞的眼光看待身邊的事物,不被自己既定的思維和方向所束縛。而且,他懂得將欣賞別人轉變為自己的快樂。這一點,在俞平伯往後的生活細節中可見一斑。
作為唱昆曲不精湛的人,俞平伯將很大的工夫花在了編曲和譜曲上,而且他總是用盡全力地邀請不同的老師、昆曲愛好者到自己家裏聚會唱曲兒,通過對別人的欣賞來提升自己的譜曲能力。
除此之外,俞平伯對待朋友也是如此,不論那位朋友是順境還是逆境,隻要俞平伯當這人是朋友,就一定會將他放在與自己平等的位置上去看待,盡力給予朋友們最好的幫助。朱自清是俞平伯的好朋友,他們早在五四運動期間便建立了友誼。不過,和俞平伯不同的是,朱自清的浮沉似乎多了一點,在五卅慘案之後,朱自清遭到迫害,生活非常艱苦,思緒也十分苦悶。屋漏偏逢連夜雨,朱自清的妻子因病去世,他一個人得照顧六個孩子,生活更是苦不堪言,很多時候連溫飽都成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朱自清很難全心全意地搞創作。不過,俞平伯知道,朱自清是一名文人,也將是一名出色的文人。他欣賞朱自清,欽佩朱自清,也關懷朱自清。所以在朱自清全家困難的時候,俞平伯每天為朱自清一家七口送去一日三餐的飯菜,希望朱自清能減輕生活壓力,全心創作。
自此,二人的友誼便更加篤定了。
從俞平伯待人接物的生活小細節中,我們可以看出,在賞識自己的前提下,對別人給予欣賞的目光是多麼重要、多麼溫暖的一件事情。也許,你的欣賞不會讓對方功成名就,可是卻能讓別人備感溫暖。而很多時候,這一陣子的溫暖對別人而言是持久的、是永恒的,是維持關係最好的良方。
因此,在生活中,我們要懂得欣賞別人,發現別人身上的閃光點,用我們最真誠的內心,鼓勵對方前進。這也能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因為在你欣賞別人、尊重別人的同時,對方也會欣賞到你的優點,尊重你的意見。
北大行動指南:
1.賞識別人,不等於自己就要"委曲求全"
對別人要尊重,你應該承認有的人總有強過你的地方,或才幹超群,或經驗豐富。所以,對別人我們要做到有禮貌、謙遜。但是,絕不能采取"低三下四"的態度。北大人最看不起的就是那種一味奉承、隨聲附和的人。在他們看來,在保持獨立人格的前提下,應采取不卑不亢的態度。
因此,我們在和別人交流的時候,應該謙虛、和順和尊重,但是這不等於就要我們"低三下四""委曲求全"或者"過分自卑",相反,我們在對話的時候,更應該不卑不亢,有充分的自信。你要明白,別人無論多好,比你強多少,都不等於你就很差。你的存在是有價值的,你若不是技藝超群,也可能是經驗豐富;你不是經驗豐富,則可能是認真勤勞。總之,你有你存在的價值,也有得到認可的理由。因此,我們更加應該保持個人思維的獨立,保全人格自尊,不卑不亢。隻要你對工作有充分的掌握和把握,在必要的時候,不妨大聲說出你的意見和看法。隻要你是從實際出發,就能成為別人眼中與眾不同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