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趕集(1 / 3)

湖州,地處浙江北部,東鄰嘉興,南接杭州,西依天目山,北瀕太湖,與無錫蘇州隔湖相望,自古以來,便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文化之邦的美譽。

湖州優美的自然景觀不少,除了太湖享譽神州之外,最出名的,無疑是莫幹山,春秋末年,吳王闔閭派幹將莫邪在此鑄成舉世無雙的雌雄雙劍,莫幹山從此天下聞名,被譽為“江南第一山”。

時至明朝中葉,嘉靖年間,倭亂四起,而江南一帶,因其物產豐富,便首當其衝被倭寇視為肥魚大肉,頻頻受擾,浙東沿海各城各省,也因此成為防務重鎮。

莫幹山腳下,有一個小漁村,約莫住著三四十戶人家,這裏的人,耕田種地,砍柴打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因為地理位置的關係,就連倭寇,也很少來此襲擾,村民的生活,平靜而清幽。

初夏時節,白晝已經慢慢開始變長,五更剛過,天已經大亮,村裏的人們便陸陸續續開始一天的忙碌,今天是趕集的日子,每家每戶都預備好了各種各樣的瓜果蔬菜,雞鴨魚肉,等著拿去市場換錢。

鄉間小路上,一個二十出頭的少年,推著一輛木質的獨輪車,帶著一臉的興奮,正蹦躂著往村裏跑去。

“早啊,李叔李嬸!”

“呦,小銘啊,穿這麼精神,進城去呀?”

“啊,對呀!”

“王大爺,早啊!”

“臭小子,嚇我一跳!”

“陳大娘,早啊!”

“哦,小銘啊,這麼早!”

就這樣,少年一邊推著車,一邊跟村民們打著招呼,一路上歡聲笑語!

這少年,叫做張子銘,本是世居於此的普通村民,為人開朗風趣,深得村民們的喜愛,大家都叫他小銘。

小銘父母早亡,靠著村裏一位江姓長輩的照顧,一路坎坷,長大成人,如今,像其他村民一樣,靠漁樵務農為生。

“江大叔,曉芹,快出來,我把車從村長那兒借來了!”

他把車停放在了一間黃泥砌成的小屋前,扯著嗓子大喊著。

不多時,小屋的木門打開了,屋裏走出一個身著淡藍色衣裙的年輕姑娘,約莫二十歲左右,頭上簡單紮了兩個小辮,皮膚略黑,卻有一股農家女孩兒獨有的樸素,一雙大眼睛,閃著清晨露水般的晶瑩,是那樣純潔可愛。

“小銘,這麼早!我和爹剛準備好,快先進屋吧”,那少女笑盈盈地說道。

小屋的布局陳設很簡單,分兩個小間,由一道泥牆隔斷,外麵的房間稍大,中間一張四方桌,東北角簡單搭了一個做飯用的小灶台,西邊靠牆放了一個竹子做的床榻,而屋內,便是那少女的小閨房了。

小銘也不客氣,徑自走進屋內,來到方桌邊坐下,順手倒了一碗水,咚咚咚咚一飲而盡,隨即抹著嘴角的水滴,問道:“曉芹,你爹呢?”

“啊,我爹去菜園子裏施肥了,等他回來,我們就可以出發啦!”,曉芹一邊說著,一邊端上來一盤熱騰騰的餃子,笑著說道:“看你滿頭汗,早上一定還沒吃飯吧,正好我早上煮了餃子,快吃點吧!”

“好嘞!”,小銘一把抓過曉芹遞過來的筷子,狼吞虎咽地吃了起來,還時不時抬起頭,衝著曉芹一頓傻笑,嘴裏喊著餃子,也不知道嘟囔些什麼,看他這滑稽的樣子,曉芹也是嬌笑連連。

或許,兩人已經習慣了這種相處得方式,自然,親切。

這時,從門外走進一個五十多歲的老漢,身著粗布衣衫,臉上隱約布著幾條皺紋,盡管胡須和發鬢有些泛白,但是身軀依舊挺拔,步履輕盈,一點也未顯老態。

“爹,您回來啦……”,曉芹歡聲叫道。

“江大叔……”,小銘也站起身來。

“啊,小銘來啦……”,那江大叔隨手拍拍身上的塵土,說道:“那咱們把東西裝上,早點出發進城吧!”

“好嘞!”,說罷,這三人一手一腳,麻利地把一筐筐東西裝上了獨輪車,向著城裏出發。

這父女二人,父親叫江凡,原是二十年前帶著女兒江曉芹來到這小漁村定居,正碰上小銘孤苦無依,便時常接濟照顧他,小銘也把他當成父親一般尊重愛戴。

朝陽初升,天氣也比較涼爽,江老爹帶著小銘和曉芹,一路上說說笑笑,腳程倒也快,不過個把時辰,便已經到了城門,盡管來來往往人很多,但是城門的守衛卻絲毫不鬆懈,遠遠便看見城門口一對對的士兵站著,挨個排查進出的平民。

“爹,你看,好多人哦……”,看著城門口長長的隊伍,曉芹有點無奈。

“現在倭寇比較猖狂,查嚴一點也是應該的,否則被倭寇奸細混入城中,後果可不堪設想!”,江老爹解釋道。

“嗨,沒事兒,反正查不到咱頭上,是吧,江大叔……”,小銘還是那一臉的無畏。

“行啦,咱們就老實兒在這排著吧!”

看著隊伍挺長,挨個檢查,自然不會很快,小銘百無聊賴地在車上坐著,一會兒和旁人扯幾句,一會兒和曉芹打打鬧鬧,卻是一刻都停不下啦,

就在這時,隻聽一陣急促的馬蹄聲傳來,眾人循聲望去,隻見四匹快馬從隊伍旁邊飛馳而過。

小銘好奇地抬頭去望,看那四個背影,是兩男兩女,從裝束來看,該是主仆身份,跑在前麵那兩人,自然是主人,一副高傲的樣子,也不排隊,直接來到城門口,那守門的官兵一看到,立刻屁顛屁顛跑了過來,“沈公子,沈姑娘,原來是您二位大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