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應化非真分(1 / 3)

進入永恒的生命境界

【原文】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祗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雲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譯文】

“須菩提,假如有人拿能裝滿無數的世界那麼多的七寶來布施;假如有善男善女生成菩提心,對這部經,甚而至於隻對其中的四句偈語等,受持、讀誦、給人演說,後者所得的福德勝過前者。怎麼說給他人演說呢?即要不執著於這部經的相狀,就是觀照般若。”“這又是為什麼呢?”“一切有為法像什麼呢?如夢幻泡影,又如那露水亦如雷電,應作這樣看。”釋迦牟尼佛到此說完了這部《金剛經》。長老須菩提、比丘、比丘尼和所有的優婆塞、優婆夷以及世上所有的天人、阿修羅,聽罷此經,全都非常高興,並且從此信仰、受持、遵守、修行這部經。

【解讀】

結尾處的這四句偈子濃縮了《金剛經》思想的精華,它指出世界上一切有所造作的事物都是無常的,如同夢幻、泡影、露水、閃電,很快都會消亡。這個偈子反映了《金剛經》思想的核心,所以該經中多次宣稱信奉、持誦、為他人解說此偈,可以獲得無量福報。

優婆塞意為居士,在家信奉、修行佛法之人;優婆夷指女居士。

天人,天上之人和世間之人。阿修羅是一種狡詐好鬥的神怪。從佛教的宗教觀點來看,釋迦牟尼說法時不但有很多人來聽,還有很多常人看不見的其它生命也來聽法。

【活學活用】

講到法相,這最後一分是向前包括了一切,亦即包括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這是最接近法相的部分。從這地方展開,包括“佛說大身”、“佛說福德”,全屬於法相。所以不管是法相或是一合相,都涵蓋所有一切。因此,凡是談到“事相”,便都名之為“應化”、“應化身”。例如這色身也是一合相,也是法相,都是因緣和合的,既是因緣和合,那便都是假的,有因緣離散的時候,名“無常”。所以一切法通通“無常”,一切法通通“無我”,亦即所謂“諸行無常”、“諸法無我”。

“無常”和“無我”是針對“相”而言,尤其在般若空性裏,就是在破這個“相”,其目的在於讓我們進入本體。本體是永恒的,故曰“寂滅涅槃”。三法印說得很清楚,“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先破了這個“相”以後,證入本體,才是“寂滅涅槃”,而這就是永恒的境界。所以涅槃有四個德行:常、樂、我、淨。

涅槃四德與三法印完全相反,我們講無常、無我、苦空,而為什麼這裏講“常、樂、我、淨”呢?這就明白揭示:“事相”與“本體”是不同的。般若經典在“破事相”,那是它的主要用意。而《華嚴經》等性宗經典,主要是在這個“非相”之後“起作用”的部分,所以其重點在於證得空性後,藉著事相起妙用,換言之,即“依體生相”、“依相起用”——依據本體來產生相,從這個相上起妙用。

人生應該是這樣去起妙用的,但我們不懂,反而都被事相綁住了,一切苦因此而產生。學佛就是讓我們認識這個假相,破除對假相的執著,回到本體的生命泉源,然後再從這個生命泉源產生相,依此相再起妙用。所以,從性宗的立場來看,生命盡皆美好,生命是亮麗的,世界是多彩多姿的,“華嚴”即“花園”,就是這個意思。

人生像花園一樣,布滿各種各類的雜花,有盛開的花朵,也有凋零的樹葉,可能還有一些爛泥巴,而在這個雜花莊嚴的花園裏,也一定有蚯蚓、臭蟲、蝴蝶、蜜蜂,甚至還有土撥鼠,不要以為裏麵住的都是菩薩。其實剛剛提的那些通通是菩薩,這樣才能生態平衡啊!一個生命的存在,是在一個很平衡的生態環境裏,而不是存在於一個完全幹淨的地方。你留意看看,隻要有人說某某佛國土幹淨得像什麼,那肯定是醫學實驗室,裏麵才會連個細菌也沒有,生活其中的是病人,而不會是極樂世界的人。極樂世界的人很活潑,他生存在各種環境裏,當中整個生態很平衡,甚且燦爛無方,裏麵的任何一個生命,完全尊重另外生命的存在,毋庸擔心。

老虎把兔子吃掉了,那叫什麼極樂世界?本來就是這個樣子嘛!總不能叫兔子吃老虎罷?你說:“要慈悲啊!”那你叫老虎吃草,看它吃不吃嘛?生態平衡原本即是如此。你認為應該怎樣,那是你認定的,是你個人的意識形態與道德律,與大地的自然定律毫無關係。

學佛不受任何約束才叫解脫,才叫自在,我們現在有很多束縛存在,那是不對的。各位,你能否從中解脫出來?不要被個人固有的價值觀、意識形態、道德律所束縛,那才是真解脫,可是你辦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