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與極樂就在每個人的生命中
【原文】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人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譯文】
我是這樣聽說的:有一次,釋迦牟尼佛在舍衛國祗陀太子所施建的給孤獨長者所買的園林中,與菩薩、羅漢以及僧眾一千二百五十人在一起。
那時,普世之尊的佛陀在午前乞食的時間,穿上了僧伽之衣,端起梵王所獻之缽盂,進入舍衛國大域去乞討飯食。他在域中依照次序乞討完畢,便回到本來的住處。吃過飯後,收起僧衣和梵缽,並將雙足洗過,鋪開座墊開始打坐。
【解讀】
“如是”這兩個字,實際上把佛法的所有的教學已經全部告訴我們了,明白的人聽到“如是”兩個字就夠了,全部的佛法要告訴我們的道理,就這兩個字:“如是”。不加一點、不減一點、不創造一點、不想象、不歪曲、不塗抹,諸法本來是什麼樣的就接受什麼樣,就是這樣。
【活學活用】
我們一切的痛苦,一切的煩惱,一切的爭鬥都源自於不接受,對不對?天氣熱了,我們偏偏不接受,所以就痛苦;人要離開了,我們不接受,所以痛苦;衰老是不請自來之有,我們偏偏拒絕,不接受;做生意賠錢,不接受……總是不接受。
如是,山川大地、日月星辰、草木花鳥、人、畜生一切都是如其本來的樣子,這就是佛法的全部,因此我們每一個人如果能夠隨時隨地做到如是,當下我們就成為佛了。簡單不簡單?容易不容易?非常簡單又非常容易,可是又非常難。誰能相信這兩個字就是佛法呢?如果現在有人站在天安門廣場說:“告訴大家宇宙間最真的真理就是‘如是’二字。”肯定所有人都會認為這個人有精神病。所以現在的人靠自己的想象、聰辨、邏輯把一個簡單的東西複雜化了,創造了大量的宗教的衍生品,創造、累積、浪費了大量的生命空間,走入了知識、邏輯、理性的迷宮,而回不到智慧的本原清靜處。本原清靜就這麼簡單,大家在聽課,如是;起煩惱,如是;等一下肚子餓得咕咕叫,還是如是。如果你什麼都能接受,當下心平,會不會?不平則爭嘛,你已經接受了,還有什麼可爭的呢?你已經平了,還有什麼跟別人可爭鬥的呢?無可爭。所以天下自然太平無事。我聞如是,如是我聞。因此我想,我在很多地方也講過《金剛經》,但真正完整講完的很少很少,大概開個頭就把書本丟掉了,就用不著了,明白了當然就用不著了。這就是見月之指,我要指給你看月亮在那裏,你瞧,你已經知道月亮了,你還要把我的指頭捧到家裏供著,累不累?
所以《金剛經》裏說:“我所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我所說的法,就好像一個過河的筏子。“法尚應舍”,一旦過河了,就應該把筏子棄之水中,而不是背上岸邊,對不對?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合衛國祗樹給孤獨園”,一時,這是印度一個特有的時間觀念。印度是一個注重生命的終極價值的一個民族,不管是男女老幼,都認為生命的一次性是非常簡單的一件事,重要的是恒久生命的責任,恒久生命的解脫、祥和,而不是一期生命的好與壞。他們認為生命隻不過是搬家,這一期三十年,下一期五十年,這一期為人,下一期為狗,所以很通達,人重要的不是讓人的這一期生命得到所有欲望的滿足,而是這一期的生命如何為長久的生命添加更好的資糧,以便能行走在永恒的生命之路上。所以“一時”非常有味道,如果你能體會到“一時”這個味道,你也在印度,對不對?佛說法時,你也在前,突破時間的狹隘性,時間本來就是一個虛幻的、人為規定的。所謂的長短全是相對。
“一時,佛在合衛國”。佛指釋迦牟尼佛,當時印度有十六個大國,其中最重要的是舍衛國。合衛國國王的太子叫祗陀太子,所以這裏叫“祗樹給孤獨園”。這個名字怎麼來的呢?我們如果到中國漢傳的寺廟去看,一般的伽藍殿會供一個老頭,再供一個年輕的帥哥,帥哥就是祗陀太子。那麼這個給孤獨呢?是一個老頭,是一個大富長者,他的好朋友須達多長者,在另一個城市聽佛陀講經的時候,就對孤獨長者說,這裏有一個老師,這才是我們真正應該向他學習和請教的老師,他叫釋迦牟尼。於是給孤獨長者就來了。
須達多長者跟釋迦牟尼約說第二天才去見麵,但他來了就是按捺不住,心裏隻有一個想法,我一定就要今天晚上見到佛陀。佛陀以他的力量感知到了,就說好吧,你要來就來吧。他就連夜到了竹林經合。到了這裏,看到竹林經合的樣子,非常喜歡,就說世尊我能不能請你到我們國家去,建一個同樣的地方給你用,讓你的僧團在這裏修行。佛陀說好呀,然後就派了智慧第一的舍利弗跟著這個給孤獨長者,並給孤獨長者發了願,凡是他的生意所在的地方,不能有任何一個乞丐,凡是有乞丐的地方他都要管他三餐,這是他發的願,然後他就選地方,建了一個竹林經合,非常非常美。去年四月我帶團到印度去,第二次去。見到了那個竹林經合。裏麵有一個大水池,佛陀在那裏住了將近二十二年,在靈山下,在王合城附近。這片地曾是祗陀太子的地方,給孤獨長者說我要買你這個地,柢陀太子說你買地幹嗎呀?他說我要給釋迦牟尼建一個經合,讓他修道用。太子說你別胡說八道了,我那地貴我不賣,除非你用金子給我鋪滿了,給孤獨長者說好啊,他真的就回家把他庫裏麵所有的金子都用馬車拉來,把這個祗園鋪滿了。祗陀太子說我隻不過一句玩笑話,你怎麼能這樣子呢,我不賣了。那個時候的王權和達官貴人,還沒有現在這種地位森嚴的階級製度,給孤獨長者說你作為一國的儲君怎麼能言而無信呢?祗陀太子隻得說,那好吧,既然這樣子,樹我就不買了,樹我貢獻給釋迦牟尼好不好?“祗樹給孤獨園”,樹是屬於祗陀太子的,園子是屬於給孤獨長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