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勸善的言論中,關於要“寧靜”、要“淡泊”的訓誡俯拾皆是。《菜根譚》中就有:“靜中念慮澄澈,見心之真體;閑中氣象從容,識心之真機;淡中意趣衝夷,得心之真味。觀心證道,無如此三者。”(九十六寧靜淡泊,觀心之道)古人雲:“風恬浪靜中,見人生之真境;味淡聲稀處,識心體之本然。”先賢還告誡世人:“性躁心粗者一事無成,心和氣平者百福自集。”《大學》中說:“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怕是因為一個人的誌向要在清心寡欲的狀態下才能表現出來,而一個人的節操會從貪圖物質享受中喪失殆盡。一個寧靜而安詳的內心世界更容易接納、包容和感悟真理。古人講修養,就是改造內心世界,強調隻有內心靜如止水,就可收到“百邪不入,寒暑不侵”的效果。對於貪婪之人而言,正所謂“人心不足蛇吞象”,由於個人欲望永不知足也就永遠生活在痛苦之中,終究會水滿自溢,物極必反,否極泰來。
一個人的夜晚,在燈下靜坐,你是不是也時常會有這樣的念頭——抬頭看一看星空?也許我們不知道那些星星的名字,我們隻是希冀著那來自於天庭的寧靜的力量讓我們躁動不安的心靜下來,靜下來,聆聽冥冥中那個無所不知無所不在的聲音……康德說:世界上有兩件東西能夠震撼人們的心靈:一件是我們心中崇高的道德標準,另一件是我們頭頂上燦爛的星空。深邃、純美的思想隻能從純淨的內心中流溢出來,雜務纏心、用心不專都隻可能使內心荒蕪和虛空。對於真理,對於絕對命令,唯靜心沉玩者,乃能得旨。
古人雲:“性定菜根香。”其實,現實生活中,還是多些心靜,少些欲念,多些禪意,少些喧囂爭鬥好,這樣有利於自我反省,修身養性。所謂“靜中觀心,真妄畢見”的現實意義即此。能過吃粗茶淡飯生活的人,他們的操守多半像冰玉般純潔;而講求華美飲食奢侈的人,多半甘願做出卑躬屈膝的奴才麵孔。“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浮躁無疑是無益於精神的成長和人格的豐滿的。
學風問題不單純是一個個人品德的問題,也是一個製度建設的問題。人們一般對於不良學風予以道義的譴責,在我看來,不僅有幾分淺薄,而且也是“泛道德主義”遺風的一種表現。
我們的某些政策或做法簡直就是鼓勵“能者多撈”,甚至是逼良為娼。譬如某高校,為了鼓勵全校教師多爭取課題經費,對經費獲得者給予重金獎勵。大家知道,在我們社會中能否獲得高額經費資助,依據的主要不是申請者的學術能力,而是他(她)的職位。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有那麼多人不惜削尖了腦袋要撈到一官半職。
製度是人類追求秩序化的一種方式。道格拉斯·諾斯指出:“製度是一個社會中的一些遊戲規則;或者更正式地說,製度是人類設計出來調節人類相互關係的一些約束條件。”他曾提出一個重要的論點,即經濟的增長的關鍵在於製度因素,一種提供適當的個人刺激的有效製度是促進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並認為,如果一個社會沒有實現經濟增長,那就是沒有從製度方麵去保證創新活動的行為主體應得到最低限度的報償或好處。
其實,不僅僅是經濟增長取決於好的製度,知識的創新和文化的進步,均有賴於好的製度建設。西方學術的發達就得益於“學術自由”與“知識產權”的製度:前者從積極的方麵鼓勵大膽質疑、自由研究,保證真正的“學術無禁區”;後者從消極的方麵有效防止重複研究、剽竊與抄襲。
製度比人品更要緊的一個重要理由是:我們能設計一個製度約束人的行為,但是我們不能搞清所有人的品質——個人的品質不單純是一個外顯行為的問題,它還涉及到個人的內在動機,有效的製度可以大大地降低社會的管理成本。如果我們以“好人”作前提來創新製度,這個製度可能是無效的甚至是一個“壞”製度,但如果我們以“壞人”作前提來創新製度,這個製度可能是高效的甚至是一個“好”製度。製度實質上是一種契約,是所有個人與整個社會簽訂的一種契約。這個契約是保證社會高效、有序、公正運行的必要保障。這些年來我們越來越意識到製度創新的重要性,也在製度創新方麵做了不少工作,但是我們一些明明存在許多漏洞的製度也倉促地出台,導致了製度上的腐敗。
學風問題不單純是一個個人品德的問題,這不是要推卸個人的道德責任。其實,我們倒是值得注意製度設計者們的用心良苦,如果缺乏必要的監督,他們總是不可避免地朝著有利於自己利益的方向進行製度的建設,而且往往會假以冠冕堂皇的理由,這就有點厚顏無恥了。所以,更進一步的問題是,不單單要強調製度建設,而且要通過民主的程序,集思廣益,建設一個公正的製度。
書的芳香
“書香”一詞怕是早已有之。在教育還是有閑階級的特權的時代,出生於“書香門第”無疑是一件引以為豪的事情。
書之所以“香”,大概不是緣於油墨的氣味。即便是由於油墨的氣味,那也是愛屋及烏。書中有什麼?書中有光明,可以燭照我們的內心;書中有警示,讓我們的人生之舟繞過暗礁和險灘;書中有天籟之音,讓我們回到自然的懷抱,返璞歸真;書中有曆史的回響,讓我們領略刀光劍影、世事滄桑……書中睿智的心的跳蕩、純美情懷的流淌、起伏跌宕的故事的延展、詩意盎然的表達,才是書香的真正原因。古人雲:寧靜以致遠,淡泊以明誌。其實,世上能讓思想致遠的,還有什麼比得過那一脈書香呢?
由於書中有這樣一些寶藏,我送給朋友的禮物大多是書。送自己寫的書,也送別人寫的、我覺得可心的書,如《從東方到西方》(鍾叔河著,嶽麓書社出版)。
早就發現嶽麓山下、與嶽麓書院毗鄰的嶽麓書社出版的書——典雅、精美,光是看裝幀與版式,就有了購買與閱讀的衝動。書不僅僅可以用來獲取知識、啟迪智慧,她還可以用來陶養性情和作為藝術品收藏。嶽麓人深諳此道。怕是沾了嶽麓書院的仙氣,不論是尋常的小書,還是大製作的精品,都有著熠熠生輝的書香浮動。雖然,嶽麓書社是一家不大的出版社,可在華人知識界有著廣泛的影響。
深厚、健朗的湖湘文化孕育了嶽麓書社,嶽麓書院千年的輝煌成就了嶽麓書社。現任嶽麓書社社長的丁雙平先生,是學曆史出身的,崇尚古樸、稚拙、典雅、厚重是他的審美趣味,這非常接近於我的追求。當我把十年來集腋成裘的《教育的理想和信念》一書的書稿送與他時,他成竹在胸,信心十足:“我一定把她當精品書來出!”果然他沒有食言,真的很是用心,書出版了,便是好評如潮。於是我們便有了君子之約——今後我的文字全部由嶽麓書社來打理,計劃中的《教育的視界》《教育的智慧與真情》《教育的情趣與藝術》《肖川博士訪談錄》等都將由嶽麓書社陸續推出。這給了我思考、探索和寫作的巨大動力。我時常想像著這些書整齊地擺放在書架上,隨手翻閱時撲麵而來的書香。
書是有生命和靈性的。善待書——從著書到出書再到讀書,這是讀書人的本分。著書的人精心打磨,用道義和良知來寫作;出書的人注重品位,寧缺勿濫,精益求精;讀書的人居敬持誌,切己體察,讀出弦外之音、象外之意,讀出字裏行間的意蘊。惟其如此,書中蘊涵著的曆久彌新的思想、古樸的智慧、永恒的真理,才有可能使得書香永駐,使陋室溢滿書香,也使我們的心中蕩漾著書香。
說到讀書,對於內心豐富而又敏感的人,還是要禁不住怦然心動的。對我而言,最大的享受就是讀書。當我靜靜地閱讀時,我的內心便會有一種莫名的湧動,感受到內心的充盈與溫潤。
當年胡適之先生自詡“讀書可以忘了打麻將,打麻將可以忘了讀書”,足見打麻將和讀書是他老人家的兩大嗜好。讀書須心緒上的從容與淡定,才能沉浸其中,玩味其中。明末清初的學者張岱曾說:“人無癖,不可與之交,以其無真情也;人無疵,不可與之交,以其無真氣也。”他同時代的學者張潮也曾有過這樣的比喻:“山不可以無泉,石不可以無苔,水不可以無藻,喬木不可以無藤蔓,人不可以無疵。”所謂“癖”即穩定深刻的興趣和愛好,沒有穩定深刻的興趣愛好,是不可能有深邃的內心世界的,一切都隻是淺表性的接觸,沒有心靈的真切的眷注,何來深刻的頭腦和豐富的內心?
閱讀是最重要的學習方式。讀書之樂,樂在精神的相遇。作者的思想與情懷、作者的親曆與遭遇,勾起你相同的感懷,遙遠你記憶的歸程,禁不住慨歎唏噓一番。不堪回首的往事或是刻骨銘心的喜悅,凝結成世事滄桑的悲情與感傷。人的生命如逝水,一去而不複返。惟文學與藝術,往往可以追回人們曾經有過的生命體驗,或進入另一種足資向往的可能的人生。正因為如此,當你工餘飯後,案前林下,一卷在手,古往今來,神遊物外,可增長知識,陶冶性情,滋潤生命,撫慰心靈。故古人有“開卷有益,不以為勞”之說。有一些書能夠讓我們增加善念和憐憫心,擴大智慧和見識,遠離雞蟲得失的無謂爭鬥,把目光投送到更遠大的天地,關注更根本性的、深沉久遠的事物。
好書不在厚,也不在深,更不在玄,而在透——即在富於獨特洞見、理智的穿透力、理論的徹底性,隻有這些才真正具有啟發性。透明而芳香的書,讀著讀著,內心就溫潤了起來,望望窗外,陽光燦爛,天高氣爽,樹葉在空中輕輕飄動,心情也就豁朗起來。所謂“精妙處,忍不住擊節叫好;傷感處,止不住淚眼婆娑;激蕩處,耐不住拍案而起;諧趣處,憋不住啞然失笑”,讀書人一旦學會了回味,也就學會了回味人生,實現著生活的積累、勢能的積蓄、思想的積澱,如此,則可參悟天地。北宋哲學家程頤說:“外物之味,久則可厭,讀書之味,愈久愈深。”清代學者金蘭生在《傳世言》中也有言:“讀書者不賤,守田者不饑,積德者不傾,擇交者不敗。”
閱讀是我們獲得思想資源最為重要的途徑,也是我們眷注內心的最重要的方式。著名作家林清玄對於“窗子”和“鏡子”有過精彩的比喻:“一個人麵對外麵的世界時,需要的是窗子;一個人麵對自我時,需要的是鏡子。通過窗子才能看見世界的明亮,使用鏡子才能看見自己的汙點。其實,窗子或鏡子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心,你的心廣大,書房就大了,你的心明亮,世界就明亮了。”高品位的書對於我們既是“窗子”又是“鏡子”。明代於謙說“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眼前直下三千字,胸中全無一點塵。”讀書人一旦讀出悠然、超然、淡然的好心致,還怕品不出書魂、書香、書韻?
真正美好的閱讀是來自心靈的洗禮。在物質時代,關於心靈的閱讀已經成為了一件很奢侈的事情,更多的人放棄了對內心的美好世界的追求而進入一個完全被世俗的物質充斥的世界。正因為如此,古人“幽窗夜自吟”的充實與安詳的心境是值得向往和追求的。在那幽靜的夜晚,我們守在小窗前,望著那燦爛的星空,憧憬著美妙的人生境界,吟詠著自己寬廣而又溫柔的心靈,沉淨出一份清明的智慧。久而久之,我們的身心都與那廣闊的星空、美妙的境界融為了一體,實現著人生的超越。
在閱讀中,我們在前人的思想空間裏麵遊戲、涵泳,使自己保持對文化、思想一種靜觀的餘裕,於我們短暫的生涯,不啻是精神的盛宴。高爾基說:“讀書,這個我們習以為常的過程,實際上是人的心靈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偉大智慧相結合的過程。”“我讀書越多,書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對我也變得越加光明和有意義。”這就是說,通過讀書獲得知識是青年學生學會生存的航標,它指使你更好地工作、創造和發明,開拓新的生活境界。古往今來,凡生命燦爛輝煌的人基本上都是酷愛讀書學習的人。
“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治愚”(劉向);“書是我們時代的生命”(別林斯基);“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馬克思)。它使人生豐富多彩、妙趣橫生,使人生健康和圓滿。倘若能夠經常感謝一本書,想念一本書,是一件這麼讓人幸福蕩漾的事情。它使我們此時此刻的心情變得溫暖而又柔軟,也許,還夾雜著一種絲絲縷縷的想說卻又一時說不出來的感傷……每每想起就會帶給我們一份天籟一般的純淨和明媚!
盡管有許多出版垃圾,但我對於書籍是始終懷有神聖感和崇仰之心的。在書店或是圖書館,看到書斜倚著、卷曲著,都會生出一種隱隱的憐惜。我想,這是所有真正的讀書人都會有的情感。
《在期待之中》是一位美好的法國女人S·薇依(SimoweWeil,1909—1943)的一部著作。薇依以她自己的生命和思想創造出一種生動的基督思想和哲學,卻終身拒絕進入教會。她對苦難、不幸、愛與友情的體驗都具有永恒的啟示意義。
薇依告誡世人:“慈愛與信仰盡管不同,但卻是不可分離的,慈愛的兩種形式更是不可分離。不管什麼人,隻要能夠同情不幸的人,那他就可能暗含地、然而卻總是真正地對上帝擁有了愛和信仰。”
“所有在純粹狀態下對鄰人充滿愛心並且接受世界秩序的人(也包括不幸的人):所有這些人,即使在表麵上他們作為無神論者而生而死,他們也肯定得救。”
“基督並不拯救所有向他說‘天主、天主’的人,但他會救助一切最少想到他,但卻以一顆純淨的心靈把麵包施予饑餓者的人。”可見,得到拯救的是那些悲天憫人、樂善好施的人。重要的是我們能否本心善良、對於苦難的人給予同情和對需要救助的人給以無私的救助。
愛有兩種:利他主義的愛和自我中心的愛。利他主義的愛表現為在別人的需要上看到自己的責任——愛就是恒久忍耐,且有慈恩;而比如教師關愛學生,並希望學生能更好地合作,順從自己的意誌和努力學習,以求回報,重視的是一種契約關係、互惠行為,這就是一種自我中心的愛。宗教情懷會使得我們有更多的利他主義的愛。
宗教精神與神秘主義之間有很高的關聯。神秘精神都祈向有限的個體靈魂與某種超個體的、富含神聖意蘊之無限的融合。如果一切都是可以量度的,可以重複和可以檢測的,把一切都交給大腦、交給認知、交給科學,我們就會漠視我們的心、我們的情懷,就會泯滅我們的靈性。守護不可言說的神秘之境,是神聖的光輝和聖潔的情懷的源泉。
期待是一種對未知之境的開放,一種毋固、毋我、毋蔽的心態;期待賦予我們承受無常的人生可能帶來的苦難的能力。我們可以期待,它指向明天,指向未來,指向浴火重生、鳳凰涅磐。即使在“山重水複疑無路”的時候,我們仍可以期待“柳暗花明又一村”。
期待令孕育中的母親擁有美麗和安詳,期待令成長中的孩童充滿美夢與歡笑,期待為愛情增添了無限的遐想與柔情,期待為戰勝苦難增添了勇氣與力量。
在期待之中——這也許就是我們的生命的存在狀態——期待著啟示,期待著人生的奇遇,期待著輝煌燦爛的刹那與永恒。在期待之中探索,在期待之中規劃未來,在期待之中迎接每一輪日出,在期待之中送走最後一抹陽光……在感恩中期待,在反省中期待,在敬畏中期待,期待著內心的充實與豐盈,期待著世界的和平與安靜,期待著神秘的體驗,期待著喜出望外的收獲與快慰。
在期待之中,我們走向無限,我們走向永恒——我祈禱。
人對死亡的知曉是與生俱來的,我們走在通往墳墓的路上。“人固有一死”,使我們惟有期待精神的永生,超越人生的有限。因為期待,平凡的生活被賦予詩意的光輝;因為期待,永恒在那一刹那裏珍藏。
我真正走遍了中國。我有限的經驗告訴我:江蘇和湖北在教師的素質方麵,在全國是最好的。江蘇的一些縣(或縣級市)我都去過,像高郵、丹陽、吳江、通州、如東、寶應等等,我發現這些地方的領導、校長和教師的水平都非常高。江蘇有一大批優秀教師,我比較熟悉的就有薛法根、淩宗偉、陳明華、秦誌強、王笑梅、袁衛星、談永康、淩龍華……他們課上得很好,文章也寫得十分漂亮。江蘇的教育報刊辦得很好,文章很有思想內涵;江蘇的教育學會在教育理論界有很大的影響,做了許多有意義的工作,這在全國也是少有的。江蘇不愧是文化和教育大省,她一定會有美好的明天。
當我看到由江蘇教育出版社最近推出的楊九俊、吳永軍主編的一本解讀新課程的作品——《建設新課程:從理解到行動》,我沒有感到意外。在一個文化和教育大省出現一本高水平的為課程改革導航的理論讀物,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
課程改革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缺乏深厚和堅實的理論準備,一直是它的嚴重缺陷。作為理論工作者,有責任來夯實課程改革的理論根基。而《建設新課程:從理解到行動》就是這樣一本著作。作者就課程改革的背景、目標、課程改革中教師的專業發展,課程改革實驗的規劃與推進策略等備受一線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研究者關注的話題,作了深入的探討。它的形成是本書的作者群在對新課程持續不斷的實踐中合作研究與合作表達的產物。
當下,課程改革正在華夏大地如火如荼地展開,受到各方人士的關注。“課程改革之所以受到政府和整個社會的普遍關注和期待,重要原因在於,我們希望通過課程改革,使基礎教育為社會和國家政治發揮更大的作用。20世紀8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以來,國際競爭新格局的形成使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民族的生存、發展意識都得到前所未有的強化。人們紛紛關注自己的國家、民族在新世界格局中究竟處於什麼樣的位置。對外,國際競爭空前激烈,對內發展戰略就必然會受到普遍重視。以科學技術和教育的發展作為支撐,適應國際競爭的新形勢,是我國世紀之交發展的必由之路。為此,我們隻有把課程改革和基礎教育的發展與國家、民族所處的大環境結合起來,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到課程改革的必要性。”(《建設新課程:從理解到行動》,第2頁,下同)作者對於課程改革背景和意義有非常準確的理解。隻有具有明確而理性的目標的改革才會成功,否則就可能無的放矢,甚至倒退。“本次課程改革在對國內外環境作出分析的基礎上,結合目前的社會經濟文化狀況提出課程改革的根本目標:造就新型公民……所謂新型公民就是具有新的‘生命形態’的公民”。一個美好的目標是必須的,但目標的實現必須關注實踐領域,對課程而言,其實踐領域就是學校的具體教學,如書中所言,“課程改革目標的實現:重建教學文化”。同時還必須能夠高屋建瓴地對所要改革的對象有清晰的認識,“如何理解課程的內涵,決定著我們將要改什麼、如何改。……本次課程改革所給予的課程觀與以往的課程改革相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們認為,‘課程’是指‘設置教學情景並使學生在這種情景中獲得經驗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