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如何無中生有
大自然從無創造了有。
先是一顆堅硬的岩石星球;然後是生命,許許多多的生命。先是貧瘠的荒山;然後是點綴著魚和香蒲、還有紅翅黑鸝的山澗。先是橡子,然後是一片橡樹林。
我想自己也能夠做到這一點。先是一大塊金屬;然後是一個機器人。先是幾根電線;然後是一個頭腦。先是一些古老的基因;然後是一隻恐龍。
如何無中生有?雖然大自然深諳這個把戲,但僅僅依靠觀察她,我們並沒學到太多的東西。我們更多地是從構造複雜性的失敗中以及從模仿和理解自然係統的點滴成就中學習經驗教訓。我從計算機科學和生物研究的最前沿成果中以及交叉學科的各種犄角旮旯裏提取出了大自然用以無中生有的九條規律——是為九律:
分布式;
自下而上的控製;
遞增收益;
模塊化生長;
邊界最大化;
鼓勵犯錯誤;
不求最優化,但求多目標;
謀求持久的不均衡態;
變自生變。
在諸如生物進化、“模擬城市”等各式各樣的係統中都能發現這九律的身影。當然,我並不是說它們是無中生有的唯一律法;但是,由複雜性科學所累積的大量觀察中總結出來的這九律是最為廣泛、最為明確、也最具代表性的通則。我相信,隻要堅守這九律就能夠有如神助一般無往而不利。
分布式。蜂群意識,經濟體行為,超級電腦的思維,以及我的生命都分布在眾多更小的單元上(這些單元自身也可能是分布式的)。當總體大於各部分的簡單和時,那多出來的部分(也就是從無中生出的有)就分布於各部分之中。無論何時,當我們從無中得到某物,總會發現它衍生自許多相互作用的更小的部件。我們所能發現的最有趣的奇跡——生命、智力、進化——全都根植於大型分布式係統中。
自下而上的控製。當分布式網絡中的一切都互相連接起來時,一切都會同時發生。這時,遍及各處而且快速變化的問題都會圍繞湧現的中央權威環行。因此全麵控製必須由自身最底層相互連接的行動通過並行方式來完成,而非出於中央指令的行為。群體能夠引導自己,而且在快速、大規模的異質性變化領域中,隻有群體能引導自己。要想無中生有,控製必然依賴於簡單性的底層。
遞增收益。每當你使用一個想法、一種語言或者一項技能時,你都在強化它、鞏固它並使其更具被重用的可能。這就是所謂的正反饋或滾雪球。成功孕育成功。這條社會動力學原則在《新約》中表述為:“凡有的,還要加給他更多。”任何改變其所處環境以使其產出更多的事物,玩的都是收益遞增的遊戲。任何大型和可持續的係統玩的也是這樣的遊戲。這一定律在經濟學、生物學、計算機科學以及人類心理學中都起作用。地球上的生命改變著地球以產生更多的生命。信心建立起信心。秩序造就更多的秩序。既得者得之。
模塊化生長。創造一個能運轉的複雜係統的唯一途徑就是先從一個能運轉的簡單係統開始。試圖未加培育就立即啟用高度複雜的組織——如智力或市場經濟——注定走向失敗。整合一個大草原需要時間——哪怕你手中已掌握了所有分塊。我們需要時間來讓每個部分與其它部分相磨合。通過將簡單且能獨立運作的模塊逐步組裝起來,複雜性就誕生了。
邊界最大化。世界產生於差異性。千篇一律的實體必須通過偶爾發生的顛覆性革命來適應世界,一個不小心就可能灰飛煙滅。另一方麵,彼此差異的實體則可以通過每天都在發生的數以千計的微小變革來適應世界,處於一種永不靜止但卻不會死掉的狀態中。多樣性垂青於那些天高皇帝遠的邊遠之地,那些不為人知的隱密角落,那些混亂時刻,以及那些被孤立的群族。在經濟學、生態學、進化論和體製模型中,健康的邊緣能夠加快它們的適應過程,增加抗擾力,並且幾乎總是創新的源泉。
鼓勵犯錯誤。小把戲隻能得逞一時,到人人會耍時就不靈了。若想超凡脫俗,就需要想出新的遊戲,或是開創新的領域。而跳出傳統方法、遊戲或是領域的舉動,又很難同犯錯誤區別開來。就算是天才們最天馬行空的行為,歸根結底也是一種試錯行為。“犯錯和越軌,皆為上帝之安排,”詩人威廉·布萊克這樣寫道。無論隨機還是刻意的錯誤,都必然成為任何創造過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進化可以看作是一種係統化的錯誤管理機製。
不求最優,但求多目標。簡單的機器可以非常高效,而複雜的適應性機器則做不到。一個複雜結構中會有許多個“主子”,係統不能厚此薄彼。與其費勁將任一功能最優化,不如使多數功能"足夠好",這才是大型係統的生存之道。舉個例子,一個適應性係統必須權衡是應該拓展已知的成功途徑(優化當前策略),還是分出資源來開辟新路(因此把精力浪費在試用效率低下的方法上。)在任一複雜實體中,糾纏在一起的驅動因素是如此之多,以致於不可能明了究竟是什麼因素可以使係統生存下來。生存是一個多指向的目標。而多數有機體更是多指向的,它們隻是某個碰巧可行的變種,而非蛋白質、基因或器官的精確組合。無中生有講究的不是高雅;隻要能運行,就棒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