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新生物文明
我被關閉在密不透氣的玻璃小屋裏。在這裏,我吸入的是自己呼出的氣體,不過,在風扇的吹動下,空氣依然清新。由眾多的導管、線纜、植物和沼澤微生物構成的係統回收了我的尿液和糞便,並將其還原成水和食物供我食用。說真的,食物的味道不錯,水也很好喝。
昨夜,外麵下了雪。玻璃小屋裏卻依然溫暖、濕潤而舒適。今天早上,厚厚的內窗上掛滿了凝結的水珠。小屋裏到處都是植物。大片大片的香蕉葉環繞在我的四周,那鮮亮的黃綠色暖人心房。纖細的青豆藤纏繞著,爬滿了所有的牆麵。屋內大約一半的植物都可食用,而我的每一頓大餐都來源於它們。
這個小屋實際上是一個太空生活試驗艙。我周邊大氣的循環再利用完全依賴於植物及其紮根的土壤,以及那些在樹葉間穿來穿去的、嗡嗡作響的管道係統。不管是這些綠色植物,還是那些笨重的機器,單靠它們自己,都不足以保證我在這個空間的生存。確切地說,是陽光供養的生物和機油驅動的機械共同確保了我的生存。在這個小屋內,生物和人造物已經融合成為一個穩定的係統,其目的就是養育更高級的複雜物——當下而言,就是我。
在這個千年臨近結束的時候,發生在這個玻璃小屋裏的事情,也正在地球上大規模地上演著——隻不過不那麼明晰。造化所生的自然王國和人類建造的人造國度正在融為一體。機器,正在生物化;而生物,正在工程化。
這種趨勢正驗證著某些古老的隱喻——將機器比喻為生物,將生物比喻為機器。那些比喻由來已久,古老到第一台機器誕生之時。如今,那些久遠的隱喻不再隻是詩意的遐想,它們正在變為現實——一種積極有益的現實。
人造與天生的聯姻正是本書的主題。技術人員歸納總結了生命體和機器之間的邏輯規律,並一一應用於建造極度複雜的係統;他們正在如魔法師一般召喚出製造物和生命體並存的新奇裝置。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現有技術的局限性迫使生命與機械聯姻,為我們提供有益的幫助。由於我們自己創造的這個世界變得過於複雜,我們不得不求助於自然世界以了解管理它的方法。這也就意味著,要想保證一切正常運轉,我們最終製造出來的環境越機械化,可能越需要生物化。我們的未來是技術性的,但這並不意味著未來的世界一定會是灰色冰冷的鋼鐵世界。相反,我們的技術所引導的未來,朝向的正是一種新生物文明。
1.2生物邏輯的勝利
自然一直在用她的血肉供養著人類。最早,我們從自然那裏獲取食物、衣著和居所。之後,我們學會了從她的生物圈裏提取原材料來創造出我們自己的新的合成材料。而現在,自然又向我們敞開她的心智,讓我們學習她的內在邏輯。
鍾表般的精確邏輯——也即機械的邏輯——隻能用來建造簡單的裝置。真正複雜的係統,比如細胞、草原、經濟體或者大腦(不管是自然的還是人工的)都需要一種地道的非技術的邏輯。我們現在意識到,除了生物邏輯之外,沒有任何一種邏輯能夠讓我們組裝出一台能夠思想的設備,甚至不可能組裝出一套可運行的大型係統。
人類能夠從生物學中提取自然的邏輯並用以製造出一些有用的東西,這個發現真令人驚奇。盡管過去有很多哲學家都覺得人類能夠抽取生命的法則並將其應用到其他的領域,但直到最近,當計算機以及人造係統的複雜性能夠與生命體相媲美時,這種設想才有可能得到驗證。生命中到底有多少東西是能被轉化的,仍然是一個神奇的謎團。到目前為止,那些原屬於生命體但卻成功被移植到機械係統中的特質有:自我複製、自我管理、有限的自我修複、適度進化以及局部學習。我們有理由相信,還會有更多的特質被人工合成出來,並轉化成新的東西。
人們在將自然邏輯輸入機器的同時,也把技術邏輯帶到了生命之中。
生物工程的源動因,就是希望充分控製有機體,以便對其進行改進。馴化的動植物,正是將技術邏輯應用於生命的範例。野生胡蘿卜芳香的根,經由草本植物采集者一代代的精心選培,才最終成為菜園裏甜美的胡蘿卜;野生牛的乳房也是通過“非自然”的方式進行了選擇性增大,以滿足人類而不是小牛的需求。所以說,奶牛與胡蘿卜跟蒸汽機與火藥一樣,都是人類的發明。隻不過,奶牛和胡蘿卜更能代表人類在未來所要發明的東西——生長出來而不是製造出來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