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部刮痧按摩健康法是運用物理方法(包括單純用手和用刮痧按摩板兩種)刺激足部反射區的一種簡便易行、安全有效的非藥物自然療法。
起源於《黃帝內經》
足部按摩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據今兩千多年前的中醫經典醫著《黃帝內經》中九詳細介紹了全身的經絡和腧穴,其中有許多是足部的穴位,如足陽明胃經的厲兌、內庭、陷穀、衝陽、解溪等,足少陽膽經的足竅陰、俠溪、地五會、足臨泣、丘墟等,足少陽膀胱經的至陰、足通穀、束骨、京骨、昆侖等,足太陰脾經的隱白、大都、太白、公孫、商丘等,足厥陰肝經的大敦、行間、太衝、中封等,足少陰腎經的湧泉、然穀、太溪等。不僅如此,古人還詳細介紹了經絡、穴位與五髒六腑的關係,指出髒腑有病可以通過經絡將病氣反映到體表穴位;反之,體表穴位如出現酸、麻、賬、痛的感覺和出現局部結節等改變即可說明相應或相關的髒腑功能出現了紊亂或病變。足部穴位可反映或治療全身多種疾病,如施術於陷穀可以治療麵目浮腫、腸鳴腹痛、胸膜炎等,施術於昆侖可以治療頭項疼痛、過期不產、眩暈等,施術於行間可以治療頭痛、眩暈、月經不調、青光眼等。通過對足部穴位進行按摩、針灸等治療,相應的內髒功能紊亂可以得到糾正,從而可使人體恢複健康,亦可減少疾病發生而起到保健延年之作用。
《內經》中還多處提到了按摩治病的原理。如《素問·舉痛論》說:“寒氣客於背俞之脈則脈泣,脈泣則血虛,血虛則痛,其俞注於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則熱氣至,熱氣至則痛止矣。”“寒氣客於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絡急引故痛,按之則血氣散,故按之痛止。”這兩段文字提出了“不通則痛,通則不痛”的基本病理變化和按摩疏通經絡氣血的治病機製。
一直未能登上大雅之堂
因為文化或曆史等諸多原因,足部按摩一直未能像針灸、中藥等療法一樣登上大雅之堂,而更多地在民間流傳。但在醫書或其他古書中仍有文字記載:如《聖濟總錄·神仙導引》中有“以手扳腳梢,閉氣取太衝之氣”的記載。宋代著名文學家蘇東坡先生對養生頗有研究與心得,其對堅持摩擦足底湧泉穴對身體的益處就大加讚賞,稱“其效不甚覺,但積累至百餘日,功用不可量……若信而行之,必有大益。”說明中國人很早就對足部按摩有益於健康有很深的了解。
中醫療法(包括足部按摩)在唐代即傳入日本、朝鮮。元朝以後又傳入歐洲。
已成為流行時尚
20世紀初,美國醫生威廉·菲茨傑拉德以現代醫學方法研究整理足部反射療法的成果,於1917年發表了《區域療法》一書。20世紀80年代在台灣傳教的瑞士神父吳若石先生用“足部按摩術”治好了他多年的風濕關節炎,他在《若石健康法——足部反射自學手冊》一書序中說:“8年前,源自中國古代的足部按摩術治好了困擾我多年的風濕性關節炎,於是我發願要將這中國的遺產歸還給每一個中國人。”並從此致力於推廣此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