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1 / 1)

文昕

讀者朋友,感謝您閱讀我的序言。

閱讀序言對我來說是一件很難得的事情,我讀書時總是翻過序言直接進入正文。這樣的急性子或許算不上一個好的習慣。

父母的新書名為《好習慣有益一生》,它簡潔地點明了全書的內容——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如何讓孩子在學習、生活中培養良好的習慣。我有幸在出版前就能讀到書稿,從書稿中看到了自己許多成長的故事,也感受到了父母教育子女的艱辛。

父母雖然不是教師,但是對我和兄長的教育實在是傾注了太多的心血。他們一起製訂對我們兄弟倆的教育計劃,還在教育過程中結識了很多如南京智仁勇老先生這樣優秀的教育家,向他們請教,與他們討論。在我們成人之後,父母又一直在回顧和總結家庭教育的得失。為了這本書和前一本《怎樣指導孩子寫作文》,他們與疲勞和病痛抗爭,熬了許多不眠之夜。這兩本書,可以說濃縮了父母近三十年教育我們的經驗和心血。

書中提及的“好習慣”,涵蓋了品德、誌向、思考、紀律、生活、勞動、學習、理財等諸多方麵。對於家長來說,它是一本很好的教育指南。它不但介紹了好習慣,並且就這些好習慣,列舉了很多教育過程中的實例——用實踐來發言,無疑是最有說服力的。我堅信,書中的內容對不少的家長會有很好的參考價值,許多問題可以在其中找到答案。

在您閱讀正文前,還請允許我作為一個曾經的受教育者來談談對培養“好習慣”的看法。

相對知識的傳授,習慣的培養過程應該開始得更早。據說三到十二歲是形成良好習慣的關鍵期。這是一個可塑性很強的時期。在這個時期培養良好的習慣,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錯過了這個時期,不僅效果會明顯下降,而且甚至會造成終身難以彌補的損失。

培養過程中應當關注孩子內心世界的變化。家長不僅應該讓孩子知道該做什麼,更應該讓孩子知道怎麼去做,為什麼去做。如果孩子隻是機械地按照家長的指示來形成習慣,那麼習慣就淪為一種形式,或者說是一種孩子不知所謂的儀式。好習慣最重要的是內在的素質與修養,不應僅僅停留在外在的表現形式上。

應當注意孩子的個性發展,根據孩子的不同,製定不一樣的習慣培養計劃,優先發掘孩子先天的優勢。我注意到在我所在的城市裏,有不少家長刻意地把孩子培養成小“淑女”、小“紳士”,按照自己的意願規劃孩子的生活習慣、成長方向甚至性格,完全沒有顧及孩子個性的發展。我隻能說,孩子不是行道樹,在習慣的培養上,不能采用修剪,而應該用引導,用揚長避短、度身定製的方法。

還應當注意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同階段的不同特點,用恰當的方法來引導孩子養成好習慣。比如,孩子幼年時好玩好動、喜歡模仿,少年時敏感衝動、富於冒險精神,青年時激情昂揚、渴望獨立。如果一廂情願地用成年人的思維模式,企圖用一種一步到位的方法來培養孩子的習慣,那麼最終隻可能是拔苗助長的結局。我有幾個熟識的小朋友,就是在這種拔苗式的培養中成了“兩麵派”,為了在老師家長麵前“循規蹈矩”,過多過久地違背天性,使得他們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變本加厲地發泄自己的壓抑。這樣事與願違的結局,難道不是違反客觀成長規律的惡果?

此外,隨著時代的變化,我們眼中好習慣的標準也在發生著顯著的變化。以思維習慣為例,六十年代比較注重“穩重嚴謹”,八十年代則更加需要“創造開放”。又比如節儉習慣,過去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今天更強調在合理消費的前提下,節約自然資源、能源和時間。這樣的變化,也許會極大地困擾一心想塑造完美下一代的家長們。我想給家長的建議是給孩子“理解”和“寬容”。畢竟,孩子是創造社會未來的新生力量,有什麼理由強迫他們僅僅適應以前的舊標準呢?

上麵的文字權當我為父母新書做的開場白。我想,您也許對“好習慣”的培養有自己的看法和思路,那麼,就請在書中親自印證一下,是否與我父母不謀而合了。

感謝父母給了我這個作序的機會。這是我第一次為書作序,有些生澀和緊張。我想,當作序也成為我的好“習慣”,父母是否會笑得合不攏嘴呢?

2005年4月11日於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