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健康和健康教育
健康的定義什麼是健康?很多同學一定會說:“身體無病無痛就是健康。”其實,這樣的看法是不全麵的。
世界衛生組織認為:健康不僅是身體無病痛,而且是身心健康、社會幸福的完美狀態。這個概念不僅闡明了生物學因素與健康的關係,而且強調了心理、社會因素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也就是說疾病的發生不單是由遺傳、細菌、病毒、寄生蟲等生物因輩引起的,許多疾病,如高血壓、心聛血管病、癌症以及一些心理疾病多是由於心理與社會因素所引起。因此,隻有在軀體上、心理上、社會上保持相對的平衡和良好的狀態,才能稱得上完全的健康。否則,雖然身體很結實,但心理缺陷、精神癡呆、生活質量低下,就談不上健康。
世界衛生組織定出了健康的10條標準:
1有充沛的精力,能從容不迫地擔負起日常生活和繁重的工作,而且不感到過分緊張疲勞。
2處事樂觀,態度積極,樂於承擔責任,大事小事都樂於做,不挑副。
3善於休息,睡眠好。
4應變能力強,能適應外界環境的各種變化。
5能抵抗各種傳染病。
6體重適當,身體勻稱,站立時頭、肩、臂位置協調。
7眼睛明亮,反應敏捷,眼瞼不易發炎。
8牙齒清潔,無“蟲牙”(齲齒),牙齦顏色正常,無血現象。
9頭發有光澤,無頭屑。
10肌肉豐滿,皮膚有彈性。
這10條標準,把身心健康、社會幸福三個方麵都包括在內,具體而明確,可以幫助人們檢測自身的健康情況。
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中學生教育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麵貫徹執行教育方針,培養建設“四化”接班人的重要方麵。同財,也是貫徹衛生工作“預防為主”的方針的一個重要方麵。
對中學生進行健康教育,就是通過教育的方法,使學生獲得衛生知識,培養衛生行為,養成衛生習慣,懂得衛生習慣與健康的密切關係,樹立“以衛生為光榮,以不衛生為恥辱-的社會主義新風尚;使他們具有一定的衛生知識,主動同危害健康的疾病作鬥爭。這不僅有利於中學生的生長發育和身心健康,還有利於他們走上社會後,能以自己的模範行動教育群眾,擴大社會影響,促進良好社會公德。
中學生正處在生長發育階段,大腦功能可塑性很大,模仿性強,容易形成動力定型,建立文明衛生習慣;健康教育可結合基礎教育普及衛生知識,培養衛生習慣,並和學校體育、營養、作息製度等積極因素相輔相成,有利於增強體質、預防疾病;中學生可將衛生知識和衛生習慣帶到家庭,有助於形成講究衛生的社會風尚;學校衛生保健工作也必須通過健康教育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才能做好。由此可見,健康教育不僅關係到他們的學習、成長身心健康,並能對促進社會衛生和精神文明建設起到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