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前言(1 / 2)

幸福人生的原理

濟群

人類生存的目的,就是為了獲得幸福,並通過各種外在途徑找尋。可在物質高度發達的今天,許多人在充分享受生活便利的同時,並未找到幸福。原因何在?其一,不知幸福為何物;其二,不了解建立幸福人生的原理。因所作所為恰與幸福背道而馳,所以,盡管人們拚命追求著,幸福卻依然遙不可及。

一、何謂幸福

追求幸福,首先要知道,何為幸福。所謂幸福,究竟是一種客觀實體,還是一種主觀感覺?究競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假如不了解幸福的實質,那麼,努力的方向又在哪裏?

1.幸福並非固定的實體

人們往往以富有、位高、健康、長壽為幸福,以事業成功、婚姻美滿、兒女孝順為幸福,以為得到這些便得到了人生幸福。

這種看法是錯誤的,因為幸福並非固定的實體。假如是的話,幸福應該很容易得到,事實上,得到財富、地位的很多,但未必找到了幸福。可見,幸福並非某種客觀的固定實體。

2.幸福是相對的

人們往往以為,擁有某種條件才會幸福。其實,世間的幸福是相對的。首先,由於願望不同,對幸福的要求也往往因人而異。或以有錢為幸福,或以有地位為幸福,或以長壽為幸福,或以健康為幸福,或以成家為幸福,或以獨身為幸福,或以居住繁華鬧市為幸福,或以常處偏僻鄉村為幸福。因為人們的觀念不同,對幸福的理解也大相徑庭。其次,幸福是從比較中產生的。

自己和自己比,現在處境淒涼,遙想過去的美好生活,會從回憶中感到幸福;現在處境順利,回想過去的痛苦遭遇,會從對比中感到幸福。幸福也會從和他人的比較中產生,自己的生活雖算不上富貴,但比比那些衣食無著的赤貧者,就會感到滿足,覺得自己活得很幸福。其三,幸福是一種感受,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又如鞋穿在腳上,舒服與否,隻有自己知道。

3.幸福由眾多因素構成

當我們偏愛某種東西(財富、地位等)時,會以為得到這些東西就是得到幸福。其實,財富、地位等任何一種實體,本身都不具備幸福的實質,隻是引發幸福的一種因緣。人生的幸福,是由眾多因素構成。中國古代有五福之說,即長壽、富貴、康寧、好德、善終等,作為幸福人生而言,這些因素都是不可或缺的。

4.幸福是物質與精神的統一

幸福是物質還是精神的呢?有人以為,生活條件優越就能獲得幸福,將幸福視為物質的;有人以為,隻要精神愉快就獲得幸福,將幸福視為精神的。事實又是如何呢?其實,幸福是物質與精神的統一。幸福需要物質基礎,因為凡人總是心隨境轉,所以,事業成功、衣食無憂等外在環境也是產生幸福的物質基礎。但幸福更需要由心感受,隻有健康的心境,才有幸福鄧言。如果心情不好,即使貴為帝王,擁有普天下的權力、地位和財富,依然會活得痛苦不堪。

二、幸福與不幸福

世間由順境和逆境組成。通常,人們都以健康為幸運,以疾病為不幸;以成功為幸運,以失敗為不幸;以富有為幸運,以貧窮為不幸……對於那些常處順境的人,人們都會覺得他很幸運,很幸福;反之,對於那些時運不佳的人,人們則會認為他很不幸,很痛苦。然而,有順境必然有逆境,誰也無法避免。若不能正確看待外在境界,就會被外境所轉,失去心靈的獨立和自由。

1.平等客觀地看待幸福與不幸

既然順境和逆境是構成社會人生的兩個方麵,那麼它的存在必然是合理的。所以,我們應該正視順境與逆境的客觀存在,就如習慣白天和黑夜的轉換,習慣春夏秋冬的自然更替那樣。既然順境和逆境都是客觀存在的,那麼,當不同境界現前時,我們也不應生起愛嗔之心。

2.痛苦使快樂更快樂,使幸福更幸福

在這個世間,痛苦與快樂是相互依賴的,誰也離不開誰。有些人隻要快樂,不要痛苦;隻要順境,不要逆境。可是,假如沒有痛苦的對比,我們就感覺不到快樂;假如沒有逆境的磨煉,我們就無法體會順境的可貴,就像長期處於順境的人,很難對現狀生起幸福感。從這個角度來看,痛苦可以使快樂變得更快樂,使幸福變得更幸福。就像大病過後,會使人們對健康格外珍惜;經曆貧窮之後,會使人們對富有格外知足。

3.幸運與不幸相互轉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