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對原有的投資體製進行了一係列改革,打破了傳統計劃經濟體製下高度集中的投資管理模式,初步形成了投資主體多元化、資金來源多渠道、投資方式多樣化、項目建設市場化的新格局。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2011年固定資產投資規模超過30萬億元,投資規模巨大,但與巨大的投資建設規模不相匹配的是較多的投資主體對建設項目的管控能力相對薄弱,高投入低產出、違規建設、超額投資、工程延期、管理混亂、商業賄賂等現象屢有發生。

基於上述情況,越來越多的投資主體認識到審計在基建項目管理中的重要性,意圖以建設項目審計作為一種監控的有效手段,發揮審計的“免疫係統”作用,促進建設管理單位對相關法規政策、管控製度的貫徹落實,最終達到規範管理、防範風險目的。

相比傳統的建設項目結(決)算審計而言,作為一種新的審計方式,全過程跟蹤審計具備具有極大的優勢。審計工作能夠覆蓋到建設項目設計、招投標、施工、竣工驗收等全壽命周期,有利於防患於未然,在過程中及時發現和糾正問題、降低因不了解實際情況帶來的審計風險,促進建設項目各方依法規範自身行為。因此,跟蹤審計更能有效發揮建設項目管理“免疫係統”的作用,對建設項目全過程進行持續監督、過程糾偏,確保建設項目能夠順利完成“質量、進度、投資”等目標,獲得全麵的、正麵的評價。

當前,國家審計機關、各大中型中央企業內部審計部門都已在部分重點建設項目或者大型基建項目中開展了全過程跟蹤審計。以審計署為例,近年來開展了針對2008年奧運會自行車館、汶川地震災後恢複重建、京滬高鐵、西氣東輸等項目的跟蹤審計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績,跟蹤審計工作得到社會越來越廣泛的認可。但是,作為一種新的審計方式,全過程跟蹤審計目前尚未形成完善的理論體係和規範的實施規程,實施的跟蹤審計項目普遍存在審計目的不明確、定位不清晰、深度不夠、規範性不足等問題,導致跟蹤審計的效果難以保證,跟蹤審計的優勢也難以有效體現。

“神華集團內控審計部”與“天職(北京)國際工程項目管理有限公司”在建設項目跟蹤審計經驗總結和理論研究方麵進行了有益的嚐試與探索,編製完成的《建設項目跟蹤審計理論與實務》一書,站在內部審計的角度,理論結合實際,全麵係統的闡述了建設項目跟蹤審計。通過對建設項目概念、組織實施、跟蹤審計的風險與防範、審計方法與技巧等內容的闡述,使審計人員全麵掌握跟蹤審計的理論基礎;本書中還輔以大量的案例,結合編製單位的跟蹤審計實踐經驗,在對建設項目各階段管理內容、管理難點與重點進行介紹的基礎上,提出了跟蹤審計的依據、所需的資料以及相關的審計內容及要求,可為審計人員具體實施跟蹤審計答疑解惑並提供指導。

相信本書對推動我國建設項目跟蹤審計規範體係的建立、完善、發展與實施能夠產生積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