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禍福相倚(1 / 1)

【出處】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道德經·第五十八章》

【釋義】

禍來臨時伴隨著福,福來臨時伴隨著禍。

【故事】

戰國時期,靠近邊境居住的人中有一個精通道術的老人。一天,他們家有匹馬無緣無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鄰居們聽到這事,都來安慰他。老人見有人勸慰,便說:“這怎麼就不是一件好事呢?”

過了幾個月,走失的那匹馬不僅回家,還帶回胡人的一匹駿馬。鄰居聽說馬自己回來了,紛紛前來向老人道賀。老人聽了鄰人的祝賀,說:“這怎麼就不是一件壞事呢?”

老人家中富有,有很多好馬,他的兒子非常喜歡騎馬,結果從馬上掉下來,摔斷了腿。鄰居聽說後,紛紛前來慰問。老人說:“這怎麼就不是一件好事呢?”

過了一年,胡人大舉入侵邊境一帶,成年男子都應征作戰,絕大部分都死傷。唯獨老人的兒子因為腿瘸的緣故免於征戰,父子得以保全生命。

【啟示】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形象地說明了矛盾的雙方相互轉化的關係,體現了老子的辯證思想。一切事物都是由正反兩方麵構成的,這兩個方麵相互包含、相互轉化。這提醒我們觀察事物時應拓寬視野,要逆向思考。禍福相因,禍固然不好,但禍中不見得沒有福的因子在起作用。福雖然是值得高興的,但福中也會存在禍的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