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有德行的君子應該有容納他人缺點和寬恕他人過失的氣度,絕對不能自命清高,獨來獨往。生活中難得的不是聰明,而是糊塗。做人難得的是不要太苛刻,太苛刻的人容易失去人緣。
宋朝的呂蒙正,平生不喜歡與人計較,具有含汙納垢的氣度。他剛剛擔任宰相時,有一位官員在簾子後麵對別人議論他說:“這個無名小卒也配當宰相嗎?”呂蒙正裝作沒聽見,大步走了。其他人卻為他忿忿不平,準備去查問是什麼人敢如此膽大包天。呂蒙正知道後,急忙阻止了他們。
退朝後,有人詢問他為什麼剛才不找出那個人。呂蒙正說:“如果我知道了他的姓名,那麼就一輩子也忘不掉。這樣就會一直耿耿於懷,多麼不好啊!所以千萬不要去追查此人姓甚名誰。其實,不知道他是誰,對我並沒有什麼損失啊。”在場的大臣們都佩服他的度量大。
誰人背後無人說,誰人背後不說人?別人說你幾句,就讓他說好了,隻要無傷大雅。非要較勁,不是給自己找難受嗎?呂蒙正作為一朝宰相,是深知這個道理的。所以,他此刻的“糊塗”更是一種智慧,一種做人的睿智。
其實,說糊塗是一種明智,更因為“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隻有看到別人的長處,容納他人的缺點,善於“裝糊塗”,才能成就一番大的功業。
曹操在官渡之戰采用了許攸奇計,打敗袁紹後,在袁紹的書文案卷中揀出一束書信,都是曹營中的人暗中寫給袁紹的投降書信。當時就有人向曹操建議,要嚴肅追查這件事,對凡是寫了投降信的人,統統抓起來治罪。然而曹操卻力排眾議,說:“當時袁紹勢強,我都擔心能不能自保,何況別人呢?”於是,對這些密信他連看都不看,就下令全部燒了,一概不予追查。這樣一來,那些懷有過二心的人就全都放心了,並對曹操心存感激,使軍心、臣心穩定,更使當時處於勢弱的曹操迅速地鞏固了勝利的果實。
可見,古今中外,大凡善於用人者,必有寬容之度、容人之量、“糊塗之心”。也隻有這樣才能使人寬心、去疑,進而盡心竭丸。
說到難得糊塗,人們通常會聯想到清代著名的大畫家、文學家、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他半生為官,看穿了中國的官場文化,於是寫下了:“聰明難,糊塗難,由聰明而糊塗更難。”的佳句。
曆史上就有不懂得糊塗、不可認真而引來殺身之禍的人。例如自以為一世聰明的楊修,就是不懂得糊塗,而慘遭被斬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