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發現你的心靈(1 / 3)

早晨好!謝謝大家在這樣一個陽光燦爛的周末聚在這裏!看到這樣一個盛況我感到很震撼,謝謝大家給我機會與諸位溝通。

從古典走向現代,我們亙古不變的是一種什麼樣的願望呢?我們每一個人是不是真正地發現了自己?是不是真正地發現了世界?我們每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是否有能力獲得屬於自己的幸福?

有很多朋友看過我講的《〈論語〉心得》。現在還有很多人在看這本書。今天我在這裏想跟大家溝通的並不是一種儒家的學術係統,我們不去考究它的學理和原理,也不去探討這樣一種倫理思想在中國製度中的作用,我想跟大家溝通的並不是“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話題,而是“半部《論語》”怎麼樣修自身。為什麼說“半部《論語》”呢?起碼以我的年齡、我的知識、我的學識,我在這裏隻敢說半部《論語》。那麼以後的人生曆程,我想我還有後半輩子的時間慢慢地去參悟《論語》。每一個人,可能我們心靈的成長也是一樣的。

所謂聖賢,就是一路相伴的那些樸素的真理。真正的真理永遠不是從外在灌輸給我們的,它隻能從我們的內心喚醒,也就是我們每個人“心中有,口中無”的那點道理。可能有些古聖先賢替我們說清了,而且就是那麼簡簡單單的幾句話,它讓我們感覺到怦然入心、心有所感。

今天我想跟大家溝通的題目是《發現你的心靈》。我想我們從小都受過一種樸素的教育,說我們這個大千世界氣象萬千,我們有著很多很多的知識係統,古往今來的都需要我們去了解,需要我們有一雙眼睛去發現無比遼闊的世界,但是我們真的知道自己的內心世界是什麼嗎?我曾經說過這樣一個小故事,有一個人在極度沉重的工作壓力下感覺到自己精神快崩潰了,所以他去看心理醫生,他對心理醫生講:“你看我的症狀就是每天上班時人就很踏實,我覺得我能夠完成我的工作,而且我能夠很成功,所以我就很享受這個過程,但是一旦走出工作我就惶惶不可終日,我不知道自己是誰,我不了解自己心裏的願望,我不知所終,我感到迷惑、彷徨,夜不能寐、食不甘味。你說我長期這樣下去會不會得抑鬱症呀?”醫生跟他說:“你這個情況是挺嚴重的,那這樣吧,你先不要來看病,告訴你一個辦法:我們這個城市有一個大劇院,有一個著名的喜劇演員,他每天都在那兒表演,而且演的都是能讓人開懷大笑的喜劇,非常經典,你先去看他的表演,連著看一個星期,看到你整個人開朗起來,不再這麼憂思憂慮了,你再來找我,我們再來探討你的心理問題。”醫生說完這段話,看到那個病人低著頭,很久很久沒說話,等到他抬頭的時候已經淚流滿麵,他對醫生說了一句話:“我就是那個演員。”其實這樣一個故事很像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境遇。也許你是成功的,起碼你是稱職的,在社會角色上你對得起你的職稱、對得起你的薪水,甚至你還可以廢寢忘食地工作,你還可以在這個地方做出很多業績,但是我們真正叩問自己內心的時候,我們對自己的生活狀況真的滿意嗎?我們內心的那些夢想、願望,我們真的看得見嗎?其實在今天,我們已經不缺少一雙去發現世界的眼睛。今天是傳媒的時代,電視上、報紙上,各式各樣的信息和資訊對我們的頭腦和眼睛進行的是一場掃蕩、一場風暴,我們現在惟獨缺少的是在這樣一種信息狂潮中對自己內心的清晰把握。如果少了這樣一種把握的話,我們自然會迷失,所以我一直希望每一個人能夠建立一種生命的覺悟。“覺悟”這個詞大家並不陌生,我們從小學的時候經常看到、聽到要“培養人的覺悟”,但是什麼是真正的覺悟?覺悟其實是一個佛家用語。我們來看看:漢字很簡單,覺字頭下麵一個看見的“見”,悟是一個豎心一個“吾”,覺悟二字是什麼呢?字麵上看來它就是看見我的心,拆解起來無非就是這樣一個意思。那麼我們真正問問自己,有幾個人看見了自己的心?有幾個人敢於麵對自己的心呢?有的時候麵對自己的心,你會覺得心是蒼白的,你會覺得你是在靠外在的一切撐著自己。而你內心有一個空空的傷口。內心的傷口是什麼都填不平的。有時候你看自己的心,你會覺得自己是遺憾的,有一些遺憾發生之後,似乎用一生都彌補不上;有時候看自己的心,你會覺得自己是欲壑難平的,你在世界上的一些索取,也許終你一生都不能讓你滿足。其實我們敢不敢看自己的心是第一步。《論語》是什麼?《莊子》又是什麼?我想,所有古聖先賢,都以他們一種簡單而樸素的生活態度告訴我們:麵對自己,先把自己建立起來,那樣我們才能共同構建一個和諧社會。所以說我不太相信一個公民,當他不是一個有幸福感的、有責任心的、能夠讓自己快樂的人,他能讓他的親人幸福。如果一個人不能上孝父母、下對兒女負責任的話,他也不太可能對整個社會有巨大的擔承。所以每一個人的起點,我們生命的起點,永遠是做一個最好的自己,沒有人能成為他心中的偶像、他人名字的複製品,每個人隻能成為自己,但是成全自己的前提是認知自己。

我們心中究竟有哪些美麗的願望?我們是不是敢於去麵對?在這裏要說到孔子的一句話,他說:“在這個世界上怎麼樣做一個真君子?”他的學生問他:“老師,做君子很難嗎?”他說:“不難。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他說做君子滿足三條就夠了,但是很遺憾他做不到。這是孔子的謙詞。他說“道者三”是什麼呢?所謂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就是這三點。那麼這樣的一些話在今天過時了嗎?

我們來想一想,憂,所有的憂思、憂慮、煩憂,在今天其實更多。為什麼多了呢?是因為我們在這個物質世界裏可選擇的太多。 大家想想,就在不到半個世紀以前,在中國的20世紀70年代,人還沒有那麼多的選擇,所以有的時候貧瘠也是一種安定,荒蕪也是一種幸福,因為那時我們無所選擇。大家從一個學徒進一個廠子到退休,用的大茶缸子上麵茶漬斑斑,瓷都掉了,印的還都是同一個廠名,你沒有離開過這個單位。這個單位給你分了個福利小房,自己住一輩子,到兒子結婚時拉一個簾隔半間還住這個地方。兩口子從別人介紹結婚,有點小磕小碰,一輩子吵吵鬧鬧,但不會有人想到離婚這件事情。所有的這一切都是我們的慣性,這是我們當時所習慣的一種生活的軌跡。但是到今天,走到這個世紀,你的生活中沒有什麼東西是不能換的,從工作到房子到伴侶,沒有什麼是不能換的。所以我們麵臨的所有的憂惶、憂慮隻會更多不會更少。

再來說“智者不惑”。漫天漫地我們存在多少迷惑、多少困惑,客觀中又有多少誘惑?這個“惑”的元素也比過去更多。再來說“勇者無懼”。我們內心能不懼怕嗎?我們麵對這樣一個龐雜的、價值觀出現斷層的社會急劇轉型的階段,我們每一個人可以安身立命嗎?所以我們說認知自己並不是憑空的靜態的認知,而是把自己放大到一個生活的坐標係中,在這個坐標係在這個時代之中看自己,越發覺得人很渺小,人被所有的憂、惑、懼壓得喘不過氣來。我們頂多做一個喜劇演員,臉上掛著職業的笑容,但是很難麵對自己的內心。那麼我們能做什麼?孔子告訴我們簡單的三個字:做一個仁者、智者、勇者。仁、智、勇三個字在這裏到底是什麼地位?仁、智、勇是人的主觀,憂、惑、懼是世界的客觀。當我們沒有能力選擇去改變世界的時候,我們起碼有能力選擇改變自己,也就是說怎麼樣讓你的內心更加強一點。那麼什麼是仁呢?學生曾經問過孔子:“老師,什麼叫仁?”按說“仁”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今天的學者解釋起來長篇累牘、洋洋萬言,但孔子的話太簡單了,兩個字:“愛人”。即善待他人、真心對他人好。學生問孔子什麼叫智慧,孔子又說了兩個字:“知人”。就是了解他人了解自己。這種了解實際上是最大的智慧。學生問如何去做,孔子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也就是說每一個人自己都想在世界上安身立命,用樹立自己的心去真心真意樹立別人;“己欲達而達人”,每個人都想在生活中有所發達,用自己有所發達的心去讓別人發達;“能近取譬”,就是從你身邊最近的地方伸手去幫人。可謂“仁之方也”,這是實踐仁義的方法。這句話聽起來難懂嗎?很簡單吧,但是在今天我們真能做得到嗎?我在大學裏,我的學生每年都在換,越來越多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這些孩子從小在金字塔的寶塔尖上:下麵是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中間是爸爸、媽媽,上麵是一個小皇帝。這些孩子從智力上說是出眾的,學業上是優秀的,因為他們可以考上全國的重點大學,但從人格成長上來講有些就是缺失的,因為他已經不懂得去幫助他人、享受分享的快樂。因為從小的生活軌跡就是獨享,他不知道什麼是分享,所以有時候幫助別人究竟是什麼樣的快樂他沒有體會。還記得二十年前我讀到的一篇英文散文,是一個警察的工作日誌。他說忙碌了一整天之後鎖上屋門拔下鑰匙向外走,剛要走的時候聽到值班室內鈴聲大作,他毫不猶豫地開門衝進去,拿起電話來,裏麵有個女人非常著急地哭訴:“你快來我家,我的孩子出事了,不行了!”警察問清地址,二話沒說開車就衝過去了。到她家之後看見一歲多的小男孩,喉嚨裏不知道吞了什麼異物,臉色已經發青了。警察說他都沒來得及帶上孩子的媽媽,自己一手夾著孩子、一手握著方向盤直奔最近的醫院。當時的天色已經是薄暮了,他抄最近的路,到了一條大路需要穿越的時候,發現這個地方正在修路,路基已經挖下去一人深的大坑,再繞路已經來不及了,隻能從這條路過去。這時他看見一個敦實的工段長,那個人看著他沉默了一會兒,什麼都沒說,然後對所有的工人說:“來,我們都跳下去!用我們的手托起一塊木板,讓這輛車從我們的頭上開過去!”工人們紛紛跳到大坑裏,大家舉著木板,警察的車,硬生生地從這些漢子的頭頂上開過去了。他衝到醫院後,醫生趕緊搶救。孩子得救了,醫生說再晚幾分鍾孩子可能真就要出大事了。警察已經身心疲憊,把孩子送給那位母親就回家了。第二天早晨,他一直在想他都沒有感謝的那些人,是些什麼樣的人?當時一句話都沒說就跳下去讓他把車從他們頭頂上開過去。第二天黃昏他又到了這裏,看見那批人還在那裏修路,他打聽工段長說要謝謝他,他們說工段長在那邊,他迎著工段長走過去,看見一個高大的男人站在夕陽中,他轉過身向警察走過來的時候滿麵是淚,他握著警察的手,警察沒有說話的時候他說了一句話,他說:“謝謝你救了我的兒子。”

這是我當時看過的一個很美的故事,也許大家會說有這樣的巧合嗎?人生的輪轉真的會這樣機緣巧合嗎?你今天幫助了別人,明天好運就會垂臨到你的頭上嗎?大家可能會說這樣的故事隻是一個小說而已,那麼我給大家講一個發生在英國、流傳很廣的真實故事。19世紀,英格蘭的一位議員在大雨滂沱中趕到蘇格蘭去演講,他的車子在穿越蘇格蘭鄉村時陷到泥裏出不來,所有人都非常著急,議員也下去推車。一個小夥子看見很著急,跪著幫忙弄車,把自己家的牲口牽出來,在車輪下麵墊木頭,連拖帶拽把車弄出來。弄出來之後小夥子已經渾身上下成了泥人,議員非常過意不去,要給小夥子一筆報酬,但小夥子堅決不要。議員讓小夥子說一個人生的願望,許諾一定幫他實現。小夥子說:“我最大的願望就是想當一個醫生。”議員說:“好吧,如果你考上大學,學費我來包。”小夥子學習非常刻苦,成績優秀,真的考上了最好的醫學院,議員兌現諾言供他上學直到從醫學院畢業。從此以後大家天各一方彼此沒有什麼消息。事情過去了半個世紀,20世紀50年代,丘吉爾在摩洛哥得了嚴重的肺炎,生命垂危,大家到處去找能醫治的藥,最後發現兩年前有一個名叫亞曆山大?弗萊明的醫生發明了一種新藥。丘吉爾用了這種新藥後奇跡般地好了。亞曆山大?弗萊明就是當年蘇格蘭鄉村的那個小夥子,而議員恰恰是丘吉爾的父親。不是每個人幫助了他人,現世報馬上就轉到他的父親、兒子、親人身上,但每個人應享受幫助他人的快樂,享受我們的生命力量。一個人就像太陽一樣把溫暖輻射出去照耀他人,舉手之勞幫助他人,他內心的快樂是巨大的,也許不需要回報,但是久而久之地幫助他人,社會就形成一種習慣。我在歐洲發現每個不認識的異國人都在衝彼此微笑,過來臉色冷漠的人可能是我的同胞,我們不習慣在異地他鄉看到中國人後很高興地問他是從哪裏來的,而恰恰是異鄉人在打招呼。大家可能有這種經曆,在酒店坐電梯,有可能每個人都是冷冷的,但隻要有一個人問“您到幾層?”就會有人說到幾層,然後說“到了”、“謝謝”。有的時候,從一個國家、一個社區整個的風俗到一次電梯中的相遇,其實隻需要一個人作為引子首先打破僵局。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願望,希望我們獲得愛,希望我們表達愛,但誰都不開這個金口,誰都不做第一個。什麼是仁者?“仁”絕不僅僅停留在我們的思維中,它應當轉化成一種行動,也就是說讓你自己對他人的幫助無私地放射出去;用你自己的微笑、你自己的陽光去影響周圍的人,這就是“仁者”。仁者會有很多的憂傷嗎?其實所謂憂傷對一個人來說是相對的。破了一寸長的口子叫大傷還是小傷?在一個嬌滴滴的小姑娘那裏可能疼一個星期,哭一個星期,一個粗粗拉拉的小夥子,打場籃球劃個口子可能還不知道受了傷。其實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憂患――我們可能會麵對失業,麵對離異,麵對朋友的背叛,麵對和孩子的代溝,麵對所有的問題――權且把它看成是一寸長的口子,這些事情人人可能遇得到,但每個生命個體的反應是不一樣的。我們的心理機製上是一個嬌滴滴的小姑娘,還是一個粗粗拉拉的小夥子?這通過我們拓展自己完成人的修煉是可以達到的,也就是孔子簡單的兩個字:愛人。愛人容易嗎?我們真的能把這種愛傳遞出去嗎?其實大家可以試試看。“智”無非就是知人,真正用心地去了解他人、懂得他人。張愛玲在寫給胡蘭成的信中有這樣一句話“因為懂得,所以慈悲。”懂得是什麼?真正的懂得並不容易,大家可能覺得有很多人大家在一起可以做朋友,甚至有很多人可以做夫妻,大家相處一生,但是相互之間並不懂得。而真正的慈悲,我們需要有智慧的悲憫,能夠寬容、體諒,能夠以一種平心靜氣的態度真正和善地去善待他人,這個前提就是要懂得。這個世界真正的大智慧不在於學知識,而在於了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