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油根據來源的不同,分為動物性食用油和植物性食用油。其中植物油占80%,動物油占20%。而植物油主要來自於大豆、油菜、花生、向日葵等四大油料作物。
目前世界油菜籽年均產量為6000萬t左右,主要分布在中國、加拿大、印度、歐盟、澳大利亞、烏克蘭、捷克等十個國家與地區,這些國家與地區油萊籽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95%以上,其中中國、加拿大、印度占世界總產量的65%左右。
我國是世界上油菜籽第一生產大國,油菜的總產量約占世界的30%,2009年油菜籽產量達到1350萬t,主要分布在長江流域各省。在我國,豆油、菜油、花生油、棕櫚油是消費的主要品種,其中菜油和豆油占消費總量60%左右,花生油和棕櫚油占30%左右。由此可見,菜籽油對油脂的供需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油菜籽的結構和基本成分
油菜籽主要是由種皮和胚兩部分組成,成熟的果實胚乳已經退化。胚(仁)有兩片子葉,子葉內含有豐富的脂肪和蛋白質。種皮(殼)較薄,和子葉連接緊密,所以菜籽很難去皮。成熟的種子多為球形或近似球形,直徑為15~23mm,體積質量為560~620kg/m3,品種不同,千粒重為1~5g不等。
油菜種子屬脂肪質種子,主要含有水分、油分、蛋白質、糖類、礦物質、維生素、色素、植物固醇、酶類等,此外還含有硫代葡萄糖苷、植酸和多酚物質。
其中脂肪含量最高,含油量為375%~463%;其次是蛋白質246%~324%,油菜種子中蛋白質氨基酸比較平衡,賴氨酸含量與大豆蛋白相近,蛋氨酸和胱氨酸含量高於大豆蛋白。脂肪和蛋白質主要存在於籽仁中。
菜籽粗纖維含量一般為57%~96%,比其他油料和穀物作物都高,它與木質素、礦質鹽類及其他物質結合在一起,成為種皮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容易被機體消化和吸收利用。
幹燥油菜籽的平衡水分為6%~8%,主要分布在籽仁中,種皮中很少。
二、菜籽油的脂肪酸組成
食用油脂主要是由甘油三酸酯(甘三酯)組成,即含有一分子甘油與三分子脂肪酸的酯類。菜籽油甘三酯的總含量占油量的918%~99%。具體為硬脂酸(C18∶0)、油酸(C18∶1)、亞油酸(C18∶2)、亞麻酸(C18∶3)、二十碳烯酸(C20∶1)和芥酸(C22∶1)等脂肪酸。
不同品種的油菜,其脂肪酸的組成是不同的。傳統高芥酸(C22∶1)菜籽油中芥酸和亞麻酸含量很高,而對人體營養有利的油酸和亞油酸的含量很低。芥酸是長碳鏈脂肪酸,沸點高,不易揮發,但容易凝固,在氣溫為4℃時就凝固硬化,不利於食品加工,也不利於人體的消化吸收。但另一方麵,芥酸含量在55%以上的高芥酸菜油,在工業上有很大的利用價值,如工業中可作為潤滑油,也可用作油漆、塑料、橡膠、肥皂等工業原料。
亞麻酸(C18∶3)含有3個雙鍵,是高度不飽和脂肪酸,雖然α-亞麻酸是人體必需脂肪酸,但亞麻酸氧化率高,在與空氣、光和熱接觸時,極易氧化變味,使菜油酸敗變質,降低油品的貨架期,在長時間儲存或用來反複煎炸食品後易產生不良氣味。
亞油酸(C18∶2)是人體必需的脂肪酸,它容易被消化吸收,並有降低人體內血清膽固醇和甘油三酯的作用,可以軟化血管和阻止血酸形成,對人體脂肪代謝起著積極的作用。而油菜中亞油酸含量少,有必要加以改良提高。
三、雙低油菜籽
在加拿大的農業法規中,雙低油菜籽被定義為“油中的芥酸含量<2%、脫油後餅粕中硫代葡萄糖苷含量<30μmol/g的甘藍型(Brassica napus)和白菜型(Brassica campestris)品種油菜籽”。我國在雙低育種方麵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尚有一定差異。2001年4月1日頒布的雙低油菜籽的標準為芥酸含量<5%,硫代葡萄糖苷含量<45μmol/g餅。
為了改善油菜籽的品質,各國積極開展油菜品種改良工作。加拿大最早開始油菜籽單低(低芥酸或低硫苷)、雙低(低芥酸、低硫苷)的育種工作,到1974年加拿大的油菜籽種植已經有95%是低芥酸品種,至1980年,已有80%是雙低品種。1978年西加拿大油籽榨油家協會(WCOCA)將油中含芥酸低於5%、粕中含芥子苷少於3mg/g(通常測定脂質芥子苷)的油菜籽注冊命名為“Canola”。目前“Canola”仍然壟斷國際油菜籽產品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