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冬,我回故鄉梅州參加林風眠、李金發誕辰一百周年的國際學術研討會,《新文學史料》一位資深編輯在參觀李金發故居的遊覽車上,約我為該刊寫點有關台灣作家的文章。回武漢後,我就有意留心這方麵的資料。原本想寫台灣本土作家,可後來覺得大陸讀者不大熟悉他們,還不如寫大陸赴台作家來得更實際一些。
促使寫這些文章的另一動機,是緣於台灣文學學科建設的考慮。長期以來,大陸的台灣文學研究存在著不少盲點,最突出的便是史料問題。有少數人研究台灣文學由於無法看到繁體字本,隻好依賴大陸出版的簡體字本。要做深入研究,還是看繁體字本比較可靠。本書的大部分篇章,便采自台灣原版書——即使少數采用大陸版資料,也做過校勘,因而這本書提供的某些資料雖不能保證百分之百的準確,但對有些看不到繁體字本的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工作者來說,或許多少有些幫助吧。
至於為什麼選書中的二十二位作家,原因是在大陸出版的各種現當代文學史中,對他們幾乎都有提及,有的篇幅還不短,但一談到他們的後半生,便語焉不詳。為了彌補這一不足,我在簡略介紹他們在大陸時期的文學實踐後,把重點放在赴台後的活動。另一原因,是這些作家的材料我手頭差不多都有。至於還有一些原本應該寫的,像陳西瀅、杜衡(蘇汶)、黎烈文等作家,因資料一時找不全,隻好暫付闕如。
“大陸赴台作家”是一個較寬泛的概念,一般是指1949年前後由大陸渡海來台的作家,其中有的在大陸已經成名,如胡適、梁實秋、葉公超這些新月派作家。有的在大陸隻是有點小名,到台後,基於各種原因,一時名聲大振,如陳紀瀅、尹雪曼。還有的不是因作品而是以文藝論爭出名,如胡秋原、王平陵。個別的在大陸因從事其他行業工作而默默無聞,赴台後才正式登上文壇,廣為人知,如柏楊。少數則是由大陸到台灣再到海外定居的,如謝冰瑩、於梨華。也有反過來由大陸到海外再到台灣定居的,如蘇雪林。
正像這些大陸赴台作家成分的多元一樣,他們離開祖國大陸的原因也極為複雜。他們或從事文化交流來台,或隨兵敗大陸的蔣介石赴台,或隨家人來台,或從海外輾轉赴台。這其中有不少作家如葉青、張道藩、陳紀瀅,其實是政客,隻不過是從政後仍不忘寫作,或因主管台灣文藝工作的需要寫了一些講話和文章。還有少部分不在政界而在學校教書,或在新聞界任職,或做專欄作家,不以文藝運動而以創作、研究或教學著稱。他們是愛國的,許多人在抗戰時期還不同程度參加過救亡活動。赴台後又讚成祖國統一,反對台灣獨立。對這些作家,應本著好處說好、壞處說壞的精神,做出公正、客觀的評價。本書所介紹的便是這些幾乎被人遺忘的然而無論在大陸現當代文學史上還是台灣當代文學史上,均有一定地位的赴台作家的生平和著述,個別文章還帶點評傳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