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思想家莊子以“無為”為“有為”,認為放棄也是一種選擇,人總是要放棄一些東西才能選擇一些東西。任何成功的人,不都是放棄了尊嚴、榮譽,甚至情感和健康之後,專注於事業才取得成功的嗎?任何人都隻有先放棄一些事,做好一件事,才能夠逐漸做大。
金丹元先生在《禪意與化境》中有一則關於佛陀的傳說:
梵誌雙手持花獻佛,佛雲:“放下。”梵誌放下左手之花。佛又道:“放下。”梵誌放下右手之花。佛還是說:“放下。”梵誌說:“我手中的花都已經放下了,還有什麼可再放下的呢?”佛說:“放下你的外六塵、內六根、中六識,一時舍去,舍至無可舍處,是汝放生命處。”
禪語中的“放下”,不是說“什麼都不要”,而是告訴人們要明白自己究竟要什麼,要多少。
人們常說一個人要拿得起,放得下。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拿得起”容易得很,“放得下”卻異常艱難。霓紅燈下,多少紅男綠女在上演著一幕幕人間悲喜劇。這個到處充滿了無言誘惑的年代,人又怎會舍得割舍掉種種欲念?
有一位成功的英國商人曾經苦惱地對他的心理醫生述說他的煩惱:他除了必須的工作以外,便是購買各種機械,用於維護家中的草坪噴灌係統、清潔遊泳池、養護馬匹和自己的汽車。但後來他發現,自己買的每一樣新東西最後反而是要讓自己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照料它,結果自己被弄得疲憊不堪,以至於沒有時間享受家庭生活。他的心理醫生建議他拋開這些東西,過一種簡單的生活,他卻很肯定地說:“這些東西都是必不可少的。”
人生實在是有意思的很。有時複雜得要命,任憑我們絞盡腦汁也看不明白想不通,而有時卻又如此的簡單,簡單到隻有兩個選擇答案,要麼取,要麼舍。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固然是一種勇氣。然而,放棄又何嚐不是呢?放棄不該擁有的財富,放棄不該得到的權力,放棄不該追求的感情,放棄無謂的名和利,放棄一切心的桎梏與枷鎖——放棄一切浮華的喧鬧,得到的是內心永恒的寧靜。這種放棄又何嚐不是一種美呢?
人的一生短如煙花,轉瞬間即逝。痛苦也好,幸福也罷,終究是塵歸塵,土歸土。國畫大師劉海粟說:“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卷雲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