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白居易:素有詩魔、詩王之稱(1 / 3)

白居易(公元772~846年),字樂天,晚年又號香山居士,河南新鄭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詩人和文學家。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白居易與元稹齊名,號“元白”,是繼杜甫之後現實主義文學的重要領袖人物。官至翰林學士、左讚善大夫。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有《白氏長慶集》傳世。

略識“之、無”,自幼聰穎

白居易出生之後不久,河南一帶便發生了戰爭。蒲鎮李正己割據河南十餘州,戰火燒得民不聊生。白居易兩歲時,任鞏縣縣令的祖父卒於長安,緊接著他的祖母又病故。白居易的父親白季庚先由宋州司戶參軍授徐州彭城縣縣令(公元780年),一年後因白季庚與徐州刺史李洧堅守徐州有功,升任徐州別駕,為躲避徐州戰亂,他把家眷送往宿州符離安居。白居易得以在符離(今安徽符離集)度過了童年時光。白居易和並稱“符離五子”的符離人劉翕習、張仲遠、張美退、賈握中、賈沅犀,一同泛舟陴湖,遊流溝寺,登武裏山,詩酒盤桓,稱盛會焉。後為躲避中原戰亂轉移到江南。

白居易自幼聰穎,生下來六七個月,就能辨認“之”、“無”兩個字,五六歲就開始學寫詩。白居易小時候學習就很用功。後來,為考進士,他學習就更刻苦了,整天讀書、練字、寫詩、作文,以至讀得口舌生瘡,握筆的手磨出了繭子,年紀輕輕的,頭發全白了。至今還有他出生七個月“略識之無”的典故。

初到長安,顧況誇之

唐貞元三年(公元787年),在白居易十五六歲那年,他父親白季庚在徐州做官,讓他到京城長安去見世麵,結交名人。那時候,正是“朱泚叛亂”之後,長安遭到很大的破壞。特別是連年戰爭,到處鬧糧荒,長安米價飛漲,百姓的日子很不好過。

當時,長安有一個文學家顧況,很有點才氣,但是脾氣高傲,遇到後生晚輩,常常倚老賣老。白居易聽到顧況的名氣,帶了自己的詩稿,到顧況家去請教。顧況聽說白居易也是個官家子弟,也不好不接待。白居易拜見了顧況,送上名帖和詩卷。顧況瞅了瞅這個小夥子,又看了看名帖,看到“居易”兩個字,皺起眉頭打趣說:“近來長安米價很貴,隻怕居住很不容易呢!”

白居易被顧況莫名其妙地數落了幾句,也不在意,恭恭敬敬地站在旁邊請求指教。顧況拿起詩卷隨手翻著翻著,他的手忽然停了下來,眼睛盯著詩卷,輕輕地吟誦起來: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然後,隻見他拍案叫好,連聲稱讚:“倘若胸中無秀氣,腹內欠才識,小小年紀豈能寫出如此神韻盈溢、妙語驚人之佳作!”

顧況臉上顯露出興奮的神色,馬上站起來,緊緊拉住白居易的手,熱情地說:“啊!能夠寫出這樣的好詩,住在長安也不難了。剛才跟你開個玩笑,你別見怪。”

打這次見麵以後,顧況十分欣賞白居易的詩才,逢人就誇說白家的孩子怎麼了不起。一傳十,十傳百,白居易也就在長安出了名。

勇於進諫,遭到冷遇

唐德宗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二十九歲的白居易以排名第四的優異成績考中了進士。隨後回家鄉探望親戚。兩年後,他又通過了“拔萃科”考試,走上了為官的道路。唐憲宗早就聽說他的名氣,很快就提拔他做翰林學士,後來又派他擔任左拾遺。

唐憲宗即位以後,對政治進行了一些改革,任用了一些像李絳那樣的正直的大臣當宰相,但是仍舊寵信宦官。

白居易為官正直,勇於進諫。有一年,有個叫王承宗的節度使,對抗中央命令。憲宗皇帝打算讓宦官吐突承璀領兵去討伐。朝中大臣們深知讓宦官帶兵打仗會誤事的,紛紛上書加以阻攔。白居易見情況緊急,就當著滿朝文武大臣的麵,指責憲宗的錯誤做法,並且言辭很激烈。憲宗對他十分惱火,退朝後對宰相李絳說:“白居易這小子,是我把他提拔起來的,現在居然對我如此無禮,真讓我難以忍受。”李絳是個正派官吏,對憲宗勸慰了一番,憲宗才沒有處分他。

由於白居易能夠伸張正義,敢於抗爭,得罪了宦官和世族官僚集團,所以他們總是尋機在皇帝麵前講白居易的壞話。憲宗也不喜歡白居易當眾與自己爭執,就讓他做了皇太子的侍從官。按朝廷規定,這個職務是不能過問朝政的。白居易的一腔政治熱情竟遭到如此冷遇,心中十分苦悶,他曾把自己比作無人欣賞的白牡丹。

這段時期,白居易寫了許多詩,像《秦中吟》和《新樂府》等。在這些詩篇中,有的揭露了宦官仗勢欺壓百姓的罪惡,有的諷刺官僚們窮奢極侈的豪華生活,有的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痛苦遭遇。他的詩歌通俗好懂,受到當時廣大人民的歡迎,街頭巷尾,到處都傳誦著白居易的詩篇。

愛情成悲劇,書寫《長恨歌》

白居易十一歲那年,因避家鄉戰亂,隨母將家遷至父親白季庚任官所在地——宿州符離(今安徽宿州符離集)。之後在那裏與一個比他小四歲的鄰居女子相識,她的名字叫湘靈,長得活潑可愛,還懂點音律,於是兩人就成了朝夕不離、青梅竹馬的玩伴。到白居易十九歲、湘靈十五歲時,情竇初開,兩人便開始了初戀。白居易有一首詩名為《鄰女》,追敘了十五歲的湘靈,讚美她的美麗和悅耳的嗓音。

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白居易二十七歲的時候,為了家庭生活和自己的前程,他不得不離開符離去江南叔父處。一路上他寫了三首懷念湘靈的詩,分別是《寄湘靈》、《寒閨夜》和《長相思》。從詩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白居易與湘靈經過十七年的相處和八年的相戀,感情已經很深了,離別後不但苦苦相思,而且已考慮過結婚問題。但是湘靈擔心她家門第低,攀不上白居易,最後表示了“願至天必成”和“步步比肩行”的懇切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