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客體的反饋(2 / 3)

二、客體反饋的類型

客體的反饋多種多樣。由於依據的標準不同,可劃分為不同的類型。

(一)以反饋效果為依據

1.正反饋

正反饋就是客體在感知主體的發送後,產生興趣,呈現愉悅、興奮、願意、滿足、追求、企望等心理狀態;認同主體的發送,而作出與主體趨向一致的反饋。如孟子一次與齊宣王交談,在得知齊宣王愛好流行音樂後,孟子說:“隻要您非常愛好音樂,那齊國便會很不錯了。無論是現在流行的音樂,或者古代音樂,都是一樣。”齊宣王興奮不已,立即作出渴求的反饋:“這個道理,您可以說給我聽聽嗎?”

2.負反饋

負反饋就是客體在感知主體的發送後,產生厭煩、不快、反感、憤慨、怨恨、抵觸等心理狀態;排斥主體的發送,而作出與主體趨向相反的反應。如上例中,當孟子問到“假若一個國家治理得很不好應該怎樣辦”時,齊宣王很是不快,不耐煩地調過頭去,把話題引向其他。這就是齊宣王對孟子所作的負反饋。

(二)以反饋性質為依據

1.真反饋

真反饋就是客體在感知主體的發送後,毫不掩飾地將內心真實的反應傳遞給主體。如孔子的學生陳亢問孔子的兒子伯魚:“你在老師那裏,得到的是不同於一般人的傳授嗎?”伯魚說:“沒有。我和大家一樣,向父親學‘詩’,學‘禮’。”

2.假反饋

假反饋就是客體在感知主體的發送後,掩飾內心的真實反應,而向主體傳遞與事實不符的虛假信息。如孔子獲知季康子準備攻打顓臾,便召見他的兩個在季康子手下工作而又積極主張攻打顓臾的學生冉有和子路。孔子責問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做?冉有回答說:“是季氏要這麼幹的,我倆都不同意。”這一假反饋被孔子識破,遭到了嚴厲的批駁。

(三)以反饋數量為依據

1.整體反饋

整體反饋就是客體在感知主體的發送後,毫無保留地將自己內心的全部反應傳遞給主體。如孟子一次謁見梁惠王,梁惠王說:“老先生!您不辭千裏長途的辛苦前來,那對我國會有很大利益吧?”孟子便一股腦兒地將自己關於“仁義”的主張、看法傾瀉出來,並運用設喻、舉例的方法進行詳細論證。

2.分散反饋

分散反饋就是客體在感知主體的發送後,零碎地、點滴地逐步將自己內心的反應傳遞給主體。如果說整體反饋是“竹筒倒豆子”的話,分散反饋則是“擠牙膏”。比如孔子與孟武伯談“仁”的問題。對此問題,孔子有一套完整的主張,常以此教育其弟子,至於他最得意的弟子的仁與不仁,他當然是很清楚的。可當孟武伯問他“仲由仁不仁”時,他卻說:“不知道。”孟武伯不解,繼續追問,他才說:“仲由,一個具有千輛兵車的中等國家,可以叫他負責軍隊征召、訓練和作戰等工作。他仁不仁,我不知道。”孟武伯又問:“冉求怎麼樣?”孔子說:“冉求,一千戶人家的地方,可以要他做縣長;一千輛兵車的卿大夫的世襲領土,可以要他做總管。他仁不仁,我不知道。”孟武伯又問:“公西赤怎麼樣?”孔子說:“公西赤呀,穿著禮服,立於朝廷,可以叫他和外賓會談。他仁不仁,我不知道。”

(四)以反饋表現為依據

1.內向反饋

內向反饋就是客體在感知主體的發送後,對內心的反應予以竭力抑製、消化,不使其有絲毫外露。如宋時契丹兵大舉進攻澶州,宰相寇準聽到此報告後,不動聲色,照常飲酒、下棋。一夜之間,有關官員五次向他報警,他都裝作毫不在乎,若無其事。其實他內心的反應異常激烈,並認真思慮著應對之策。隻不過為了安定人心,他才抑製情緒,使強烈的反饋消化於內心。無怪乎在皇帝聞知而責怪他時,他從容答道:“陛下想要了結此事,不出五天定見分曉。”

2.外向反饋

外向反饋就是客體在感知主體的發送後,將自己內心的反應毫無抑製地外露宣泄。如宰我對孔子說:“對仁德的人,就告訴他:‘井裏掉下一位仁人,’他會跟著下井嗎?”孔子當即快人快語地斥責道:“為什麼要這麼幹呢?對君子,可以叫他遠遠走開,不再回頭,卻不可以陷害他;可以欺騙他,卻不可以愚弄他!”

三、客體反饋的形式

(一)言辭反饋

言辭反饋是客體反饋中最常見的形式,尤其在半被動接受和主動接受中表現更明顯。這種反饋,客體必須以言辭向主體傳遞自己接受其發送後的內心反應信息。在言辭的運用上,有如下幾種情況:

1.以虛詞簡單表示聽取

虛詞中的語氣詞、感歎詞(如哇、喔、嗯、呀、哪、嗨、哼、噓、嘿、啊、唉、哈、嘻、哎呀、啊喲等),常被客體用以表示自己的情態。這種反饋並未對主體的發送表達出自己認同、排斥或冷漠的態度,僅僅是讓主體知道:我在聽,我聽到了。如魏國的範雎遭人陷害受辱,後在秦國人幫助下逃到秦國。秦昭王知他是難得的人才,在宮裏召見他。秦昭王跪著進前向他請教說:“先生用什麼指教我呢?”範雎隻是說:“喔,喔。”秦昭王再虔誠地向他請教,他還是隻說:“喔,喔。”如是者三。

2.以判斷詞明確表示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