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教育學萌芽(1 / 2)

教育學的萌芽是指教育成為人類獨立的社會活動之後,伴隨著教育實踐的發展,教育經驗的不斷積累和豐富,一些哲學家、思想家開始關注教育這一社會現象,並在他們的政治、哲學等著作中有了對教育問題的論述和說明,形成了一些教育思想,提出了一些教育觀點,但還未形成獨立的教育學理論體係。

(一)中國古代教育學思想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教育家,以他為代表的儒家文化對中國文化和教育的發展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孔子的教育思想在對他的言論記載《論語》中有充分的反映。孔子從探討人的本性入手,提出“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認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個性的差異主要是後天形成的。所以,他很注重後天的教育工作,主張“有教無類”,希望把人培養成“賢人”和“君子”。孔子大力創辦私學,培養了大批人才。孔子的學說以“仁”為核心和最高道德標準,並把“仁”的思想歸結到服從周禮上,即“克己複禮為仁”,主張“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強調忠孝和仁愛。孔子繼承西周六藝教育的傳統,以“博學於文,約之以禮”為教學綱領,基本科目是詩、書、禮、樂、易、春秋。孔子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是承認先天差異,重視因材施教,但更強調“學而知之”,強調啟發誘導式的教學方法,即“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孔子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掌握學生的心理狀態,使教學內容與方法適合學生的接受水平和心理準備條件,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求知欲。孔子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強調學習與行動相結合,要求學以致用,把知識運用到政治生活和道德實踐中去。

先秦時期以墨翟(約公元前468-前376)為代表的墨家教育思想頗有影響。由於政治思想和社會觀念的不同,墨家與儒家的教育主張也有所不同。墨家以“兼愛”和“非攻”為教,同時注重文史知識的掌握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還注重技術的傳習。墨家認為,獲得知識主要有“親知”、“聞知”和“說知”三種途徑,前兩種都不夠全麵和可靠,所以,必須重視“說知”,依靠推理的方法來追求理性知識。

道家創於春秋末期的老子,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由於它主張“棄聖絕智”、“棄仁絕義”,長期不為教育理論所注意。其實,道家學說對教育有重大的啟示,如“無為而治”的思想就有重大方法論啟迪。又如回歸自然的觀點,主張“複歸”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道家的哲學思想和教育觀點對當前教育改革具有現實意義,值得借鑒。

戰國後期,《禮記》中的《學記》從正反兩方麵總結了儒家的教育理論和經驗,以簡賅的語言、生動的比喻,係統地闡發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務,教育、教學的製度、原則和方法,教師的地位和作用,師生關係和同學關係等,是集我國先秦時期教育經驗和儒家教育思想之大成的重大教育遺產。國外最早的教育著作是古代羅馬昆體良寫的《論演說家的培養》,比《學記》遲300多年。

當今社會已進入“微化”的時代,微博、微語、微信、微電影、微型電腦、微型書籍等等都不斷湧現。由於社會步伐的加快,人們的生活節奏也變得異常快捷。所以,那種宏大的、耗時、占地方的、長篇大論的事物紛紛失去了市場。當前看微博的人就比讀長篇小說的人要多得多。這便是明證。當此之時,全文僅1200多字的《學記》便進入了人們的視野,成為“微教育學”當仁不讓的典範。

《學記》是儒家經典《禮記》中的一篇,更為重要的是,它是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專門論述教育教學的著作,全文雖然僅1200多字,但其間蘊含著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值得今人充分挖掘和領悟。可以說,《學記》在教育領域是“第一名著”。

作為“微教育學”典範的《學記》有如下4大特征:無名而知名、言微而義大、早產而成熟、精深而實用。

《學記》已成為了當前國家進行教育類人才選拔的內容之一。教師資格考試、全國碩士研究生教育學專業考試、教育學博士生入學考試等都不同程度考察到考生對《學記》的熟悉程度和理解。2006年北師大課程與教學論專業博士生入學考試就有這樣一道題:翻譯《學記》中的一段話並評論。如果您是一位教育工作者而沒有讀過《學記》,那將是非常遺憾的,無論您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要研究中國的教育,不可不讀《學記》;要研究世界的教育,不可不讀《學記》;即使要當一名優秀的教師,也不可不讀《學記》。《學記》明確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學”、“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教育與政治的關係。《學記》設計了從基層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體製,提出了嚴密的視導和考試製度。要求“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即主張課內與課外相結合,藏息相輔。《學記》提出了教學相長的辯證關係和“師嚴然後道尊”的教師觀。在教學方麵,《學記》反對死記硬背,主張啟發式教學,“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主張開導學生,但不要牽著學生走,要對學生提出比較高的要求,但不要使學生灰心。要指出解決問題的途徑,但不要提供現成的答案。《學記》主張教學要遵循學生心理發展特點“學不躐等”即循序漸進。今天看來,這些原則和方法都已經達到了很高的認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