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夏區文體局2011年創先爭優“我身邊的優秀黨員”先進事跡報告會上的演講
我1955年出生,1980年參加工作,1986年入黨,從事文化體育工作33年。其中,在江夏區圖書館工作28年(任副館長、館長兼黨支部書記24年),在江夏區文體局辦公室任主任5年。
33年來,在平凡的崗位上,我努力保持創先爭優、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力求把職業變為事業。先後30多次得到省、市、區級表彰。曾榮獲湖北省文化係統先進工作者、農村文化工作先進工作者;武漢市文化係統先進工作者、十佳圖書館長;江夏區先進工作者、優秀黨員、優秀黨務工作者、專業技術拔尖人才等稱號。業務論文30多次在國家、省、市圖書館學會獲獎或在專業雜誌發表,在專業文集出版。與人合編正式出版文學作品《芳草集》、《風信集(上、下)》兩部,個人正式出版報告文學集《滬粵聽潮》一部。2004年榮獲武漢市政府專家專項津貼。
擔任館長期間,江夏區圖書館工作一直走在省市區的先進行列,20多次得到省、市、區級表彰。曾榮獲湖北省文化先進集體、武漢市十佳圖書館、標杆圖書館,並創造了連續6年被市文化局、人事局評為全市文化係統先進集體的佳績,7次受到江夏區委、區政府的表彰。2004年,江夏區圖書館率先在武漢市四個遠城區館中進入國家一級館的行列。
2007年以來,任局辦公室主任5年,局辦公室也取得了連續四年評為局先進單位的成績,2011年被市語委、市文明辦評為“市文明用語示範崗”,被區直機關作風建設領導小組評為“區直機關作風建設十佳科室”。
回顧以上所取得的係列成績既有領導的關懷也有同事們的協作,其中也有我腳踏實地,開拓進取!不斷提升知識和素養、個人能力和工作效益所作的努力。
為適應工作貪婪地學習學習使人進步,學習是苦根上長出的甜果。我最羨慕的是現代的大學生能坐在環境優美、條件優越的大學校園裏學習。而我所走過的學習道路基本上是坎坷、苦澀、艱辛的,絕大部分知識靠工作和業餘自學所得。
小學四年級後,中國開始了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初中、高中都是在學工、學農、學軍,學習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中度過的。當時整個社會講的是“讀書無用論”、“知識越多越反動”。記得1977年恢複高考時,沒有書可複習,也沒有考試大綱,我僅有一本破舊的作文集和一本初中數學。當時正是農村秋收季節,生產隊不準請假複習。我是開拖拉機的,師傅在前麵開,我就坐在顛簸的拖拉機後麵看.晚上生產隊裏脫粒打穀,我就把拖拉機的油、水上足,然後坐在昏暗的燈光下,嘈雜的打穀場邊孜孜不倦地學習。
功夫不負有;人。我最終以政治、語文、數學三門132分(當時錄取分數線為110分)的總成績考取了縣師範。那時,參加恢複後的高考、中考,猶如鯉魚跳龍門,我們生產大隊有80餘人報考,我是唯一被有幸錄取的。
知識改變命運,從此,我的人生翻開了新的一頁。
師範學習兩年,畢業後,在縣教育局工作一農村駐隊半年,我調到了區圖書館工作。當時各行各業百廢待興,區檢察院、廣播站、圖書館三個單位都需要人才,而我認為圖書館是知識的海洋,可以讀更多的書籍,增長更多的知識,因而就選擇了圖書館工作。
圖書館的書籍包羅萬象,我擔任的是采編分類工作,搞這項工作,除了要有廣博的文理科知識外,還要有紮實的圖書館學知識。上師範我學的是數學,為了更好地勝任圖書分類工作,1982年,我報考了當時剛開設的中央廣播電視大學文科,離入學資格考試的前三天,由於我妻子剖腹產,因為顧她我失去了考學籍的機會。在當時,沒有學籍就意味著沒有錄取的資格,但是可以自學收聽,而自學收聽生在整個大專學習期間,僅給予一次補考的機會。當時考試,考場設在武漢市城區內,單人單桌,全國統一命題,統一時間,每一次考試,都相當高考。特別是古代漢語、古代文學,晦澀難懂更難考。電大文科共三年,12門課程32次考試,1次論文答辯。為了每次考試及格,我無論是汗流浹背的夏天,還是寒風侵蝕的冬天,每天工作到下午3:40才到電大去聽收音機,晚上7點才回家,吃完飯又複習到晚上12點,早上5點就起床,在原老縣文化館辦公室的露天平台上看到吃早飯上班。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三年寒窗苦讀,從未間斷,從而艱難地拿到大專文憑。漢語言專業畢業後,我馬不停蹄,一鼓作氣,參加了湖北省高等教育《圖書館學》自學考試,學完了圖書館6門基礎課程。以後年年參加繼續教育,不斷地更新知識,根據工作需要先後學習了《新聞學》、《秘書學》、《計算機應用知識》等,使自己在業務工作中遊刃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