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篇 基層黨組織建設創新案例(1 / 3)

基層黨組織建設是整個黨的工作的基礎,創新是活躍基層、打牢基礎的根本途徑。創新的辦法從哪裏來?一不能隻靠坐在機關大樓裏拍腦袋作設計,二不能隻靠“筆杆子”查資料編材料。創新的源頭在實踐、在基層。總結提煉基層的創新創造,宣傳推廣對基層黨組織建設創新優秀案例,讓點上經驗在麵上開花,對於解決基層黨組織建設中的突出問題,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推動發展、促進和諧的堅強戰鬥堡壘具有重要作用。

一、“一定三有”創新案例

以“一定三有”機製為核心,探索管用頂事的考核激勵真招數

河北村幹部幹好幹壞不一樣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自十年前農村稅費改革後,廣大農村基層黨組織麵臨著前所未有的轉型考驗——村幹部任務重、待遇差、出路少,缺乏有效的考核激勵機製,一些地方出現村幹部隊伍人心不穩、動力不足等問題,進而影響到政策在農村的落實,甚至影響到黨在農村執政基礎的穩固。

河北於2008年開始推行“一定三有”農村幹部激勵保障機製,即“定權責目標”,“收入有保障”、“幹好有希望”、“退後有所養”,尤其是把考核測評作為村幹部享受待遇的重要依據,催生了農村基層幹部幹事創業熱情的高漲。

3年過去了,成效幾何?記者近日深入河北省各地農村,走訪幹部群眾,傾聽他們最真切的聲音。

定責加壓農村幹部不能僅僅“憑良心幹活”

“今天討論的有兩個議題,一個是今年的大任務已經差不多完成了,大家給村‘兩委’班子的年終彙報提提意見,另外也說說明年還需要做哪些事。”來到槁城市廉州鎮係井村時,村黨支部書記鄭根順正召集村“兩委”開會。

“現在每個村都在琢磨,怎樣才能發展好、才能出亮點,要是工作目標沒完成,或者在鎮裏被其他村比下去了,我們臉上都臊得慌。”老鄭說,他做了17年的村支書,“一定三有”的任期目標承諾和年度目標考核製度,讓他們一下“活”了起來。

為了解決村幹部“幹與不幹一個樣,幹好幹壞一個樣”的難題,槁城市印發《關於推行農村幹部崗位職責目標責任製的通知》,明確了村支書、村委會主任及村幹部的工作職責。每年年初,由鄉鎮黨委指導農村班子明確工作分工和年度目標,使村幹部人人有任務、人人有責任。“量化考核標準,根據考核結果對農村幹部進行獎懲,就是為了充分調動農村幹部的工作積極性。”槁城市委書記王普增說。

在槁城市崗上鎮崗上村,71歲的老支書鄭夢辰帶著記者走進村黨支部會議室,指著牆上的“2011年重點工作”說:“今年的重點工作已經全部完成了。群眾選我為什麼,我為群眾幹什麼?這就是答案。”

崗上村2011年的目標責任被細化為兩大部分9個方麵共45條,其中共性工作是由鄉鎮黨委調研確定的,每個村都必須按此完成,並接受考核打分,內容包括基層組織建設、安全生產與環境保護、農業工作、農村資產管理等。而重點工作則要經過“三審一訂一公開”,經村“兩委”聯席會通過,提交村黨員會、村民代表會審議,最後報鄉鎮黨委、政府審批,每個村都各具特色。

“過去村幹部是憑良心幹活,隨意性比較大。”鄭夢辰說,“現在都是白紙黑字貼在牆上,像‘年內植樹1000棵’,哪怕是少種了一棵,上麵下麵都過不了關。”

掛鉤待遇幹不好的就拿不到補貼,甚至走人

“去年我的基礎職務補貼是每月518元,集體經濟增收獎勵是每月560元,比起過去每月300元的補貼收入翻了幾倍。”近日,保定市易縣東環路村黨支部書記丁鐵龍拿出發放補貼的存折,細數每一筆收入。

從2009年7月開始,保定市村幹部的補貼在原來的基礎上翻了一番,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平均每人每年7208元;“雙肩挑”的按該標準的150%執行,村“兩委”班子其他成員按50%執行——全市37000餘名村幹部就此吃上了“公家飯”。除此之外,根據村幹部年度崗位目標考核檔次、任務目標完成情況,由縣級財政對優秀村幹部每月給予當地人均純收入2%的績效補貼,村幹部還可領取不低於10%的集體經濟增收獎勵以及村幹部獎勵基金等。

“這就是把好鋼用在了刀刃上,村幹部也是要臉麵的人,再不幹好工作,就說不過去了。”丁鐵龍說。

但如果村幹部真幹不好工作,就不是有沒有“臉麵”的問題。根據保定市的規定,鄉鎮黨委、政府都會“年底要賬”,對村幹部進行考核,完不成當年任務的會被扣除相關待遇和補貼,兩年完不成甚至會被“勸退”。2010年,全市對30餘名沒有完成任務目標的村幹部做出了減發、緩發、停發補貼的處理。

“不光要有激勵,也要有約束。”保定市委常委、組織部長蘭保良說,“幹得好的多發,不好的少發,再不好的甚至拿不到補貼、走人。”

今年年初,保定市在全市27個縣(市、區)探索推行了農村幹部基礎職務補貼浮動製試點,預計將在2012年全麵推廣,讓約束來得更“實際”。按照“浮動製”的要求,村幹部基礎職務補貼的20%到50%將被拿出來,根據考核情況每半年發放一次,扣除的資金用於獎勵其他優秀村幹部。

“這樣村與村之間的差距就拉得更開了,現在同一鄉鎮不同的村能有近萬元的差距,將來可能會有數萬元的差距。”易縣後部村黨支部書記楊寶源說。

動態考核幹部做得怎麼樣,人人都能提意見

初冬,入夜後,北風微微作響。想象中,此時的北方村莊應是一片寒冷蕭瑟。而在霸州市南孟鎮西粉營村,村民們早早吃過晚飯,紛紛穿戴上厚厚的衣帽,走到村民中心活動廣場,不到7點,小廣場上一片熱鬧。隨即,音樂聲起,村民們歡快地踏著節拍,盡興而舞……

姚麗華,西粉營村黨員,組織村裏的婆媳妯娌甚至老少爺們來跳集體舞,是她的工作內容之一,明確地寫在村民中心“黨員目標責任”公示欄裏,接受各方麵的監督。

河北在實施“一定三有”的同時,“雙述雙評”製度也全麵展開。村級黨組織的工作情況,既要向上級黨委述職,也要向全村黨員群眾述職;既開展上級黨委部門評議,又組織黨員群眾進行評議。

“過去村幹部、黨員做得怎麼樣老百姓是看在眼裏,不見得說。現在一個季度、半年、一年都要考核彙報,工作做得不好那是下不了台的。”村黨支部書記張衛星說,尤其是村裏的村民大會,鎮黨委也會派人參加,每次都能把禮堂坐得滿滿當當,幹部做得怎麼樣,人人都能提意見。

嚴格的考核讓村幹部頗感“壓力”,但這種製度化動態考核的好處也顯而易見。“村裏的大事小情都是大家定的,看著我們做的,好壞馬上知道,意見在村裏就能消化。村民們心氣兒順了,什麼事兒都好弄。”讓張衛星頗為驕傲的是,西粉營村近些年陸續被省、市、鎮各級表彰,工作很受肯定。

(來源:《人民日報》2011年12月6日第17版)

二、“4+2”工作法創新案例

鄧州有把“金鑰匙”

從2004年起,河南省鄧州市在農村民主管理實踐中,開始探索“4+2”工作法,即“四道會議+兩公示”。凡是村裏的重大事項決策,都先由村黨支部提議,再交村“兩委”商議,然後交村黨員大會審議,最後由村民代表會議或村民大會做決議,這是“四道會議”。決議形成後,還要公示並征求群眾意見,實施結果也要公示,接受群眾監督,這是“兩公示”。

幾年來的實踐表明:“4+2”工作法是改變傳統鄉村治理模式,完善村民自治機製的有效途徑。

新形勢催生新機製

鄧州市,一個155萬人口的典型農業城市,經濟總量、財政收入連續數年保持了兩位數的增速;兩年內修築公路2300公裏,共需資金3.91億元,群眾就自籌了1.6億元!在全市578個建製村和61%的自然村開展的修路架橋、治理坑塘、修建遊園、架線通電等村莊整治活動中,百姓自願捐資投勞3億元。

2006年以來,全市農村信訪量下降74%,集體訪、越級訪下降95%,村級幹部、黨員違紀違法案件下降95%,先後被中紀委、省紀委確定為“全國農村基層黨風廉政建設先進聯係點”、“全國紀檢監察信訪工作聯係點”。

“這要在過去,幾乎是不可能的!”鄧州的幹部群眾這樣說。

鄧州市馮坡村40多年來,村裏的兩派互不往來,因派係紛爭,這個不到2000人的村子2人送命,4人坐牢,約100人受傷。羅莊鎮幾次派出工作隊,都無功而返。村黨支部書記馮桂元為凝聚人心,決定由村幹部們先墊資改造村裏老化的低壓線路。家家戶戶的電燈重新亮了起來,群眾卻拒繳分攤下來的電改費用。村幹部停了電,引發群眾上訪。

馮桂元感歎:“明明是好心做好事,可老百姓就是不買賬!”

取消農業稅等中央惠農政策實施後,基層工作環境發生重大變化,不少村組幹部“老辦法不頂用,硬辦法不敢用,新辦法不會用”。2005年9月1日,在試點的基礎上,鄧州市規定:今後,但凡村裏的重大事項決策,都先由村黨支部提議,再交村“兩委”商議,然後交村黨員大會審議,最後由村民代表會議或村民大會做決議;決議形成後,還要公示征求意見,公示實施結果。這是鄧州第一次提出“4+2”工作法。

新機製破解新難題

2005年下半年,燕店村為了壯大村集體經濟,村幹部們通過招商引資120萬元準備在村中的一塊荒地上建磚場。村裏啟動了“4+2”工作法。

前期的村委會提議、村“兩委”商議、黨員會審議都順利通過了,沒想到最後村民代表表決時,65名代表交了40多張反對票。

村委會的提議被村民否決,很多村幹部認為推行“4+2”工作法不合時宜。

燕店村村支書牛正科卻認為,原來村“兩委”唱“獨角戲”變成群眾參與的“大合唱”,這是好事。

鄧州市穰東鎮是中原地區聞名的服裝城,過去道路老化,搭棚雜亂,2005年采用“4+2”工作法,群眾代表表決通過改造方案,財務全程公開,8個月就完成了5條街道1300餘間門麵房的改造。穰東村黨支部書記呂新奇說,放在以前,這事3年也辦不成。

“現在為啥做到了?關鍵是我們弄清了和諧生力的道理。”南陽市委常委、鄧州市委書記劉朝瑞說,黨支部作為黨的基層組織具有一定權威、村委會作為村民自治組織具有一定的權威、黨員按照黨章行使權力具有一定的權威、村民代表也具有一定的權威,“4+2”工作法把這些不同的“權威”納入到一個統一的框架中,同拉一套車,同走一條路,決策過程更簡單,決策執行更順暢。

新思維帶來新活力

“把農村的事交給農民議、農民定、農民幹,會不會削弱黨在農村基層的領導?”對“4+2”的推行,有人這樣擔心。

走進林扒鎮西許村,會誤認為走進了一個舒適宜居的小城鎮:水泥路網格交織,家家整齊地坐落在網格裏;池塘碧波蕩漾,各種健身器材傍湖而立。

村支部書記許朝陽說,“4+2”的核心,就是支部提議,即所有村級重大事項的決策實施,都由村黨支部提出初步的意見和方案,且最初的動議,都必須經過認真調研。“就說修建這縱橫交錯的水泥路吧,剛開始難著哩。先鋪了條主路,讓大家享受到便利,大規模鋪路動遷才開始。”

鄧州市委組織部部長李中龍認為,村黨組織既是“4+2”工作法決策管理事項的發起者,也是整個流程的組織者,還是決策實施的推動者。

通過4年多的運行,“4+2”工作法從根本上轉變了基層幹部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方法。全市578名村黨支部書記、13126名村組幹部和30021名村民代表,以及6900多名監督、理財小組成員接受了分批培訓和實戰磨礪。

對“4+2”工作法的評價,群眾的語言更生動:“領頭雁,導航向;群英會,共磋商;先鋒隊,細把關;主力軍,拿主張;人人心中亮堂堂,件件辦到心坎上”。

(來源:《人民日報》2009年6月16日第10版)

三、“文建明工作法”創新案例

聽“有獎批評”,尋“下訪”新風,零距離感受

鄉鎮黨委運行新機製“文建明工作法”

探尋營山“下訪”秘訣

“尋問題”尋出新城南

“文建明工作法真管用,更重要的是可以複製!”9點,城南鎮黨委大門口,自貢大安區委副書記韓明祝一大早趕來“取經”。

“群眾出上聯,黨委對下聯。工作法不是‘萬能鑰匙’,但可以提供一些有效路徑。”談起工作,文建明興奮地打開話匣子,一點看不出身患絕症:“工作法也稱‘三二工作法’。三個‘三’:業務工作常抓製、中心工作分組製、應急工作集中製‘三製’,定崗、定員、定酬‘三定’,黨員黨性教育、幹部愛民教育、群眾‘十好’教育‘三教育’;兩個‘二’:下訪尋問題、下村解難題‘兩下’,集中服務、集中理財‘兩集中’……”指著牆上的圖示,文建明說:“這就是工作法的核心——下訪尋問題,變被動接訪為主動下訪,變幹部決定為群眾商定,變層層轉辦為督辦落實。”

更關鍵的是,文建明沒有滿足於個案解決,而是邊“尋”邊研究,摸索出共性,上升為可以“複製”的機製,成為撬動工作的“杠杆”。如今的城南鎮,下訪尋問題已是常態工作,群眾耳熟能詳。每月1至5日,鎮村幹部自覺帶上統一製作的《民情調查表》,到聯係村挨家挨戶尋問題,幫助群眾解難題;每月6至10日,召開“解問題”例會,解決尚未及時處理的問題。

城南鎮黨委一樓牆上,貼著去年後四個月的“尋問題解決處理結果公示”。“12月20日辦結”的一項中,寫著:保真村金華上街生活垃圾無處倒,做了一個垃圾池。

來到保真村,“提問人”村民潘超指著一處涵洞告訴我們:“以前村裏垃圾滿地扔,遇上雨天,垃圾衝下來堵住涵洞,臭氣熏天,沒法通行。去年文書記‘尋問題’和7月的‘有獎批評’,我們都提了意見。這不,村裏修了兩個垃圾池,由清管所負責清運,解決了附近幾百戶居民的大問題!”

城南鎮的數據顯示,2004年以來,下訪尋問題共解決問題近2000件,解決率達99%。近3年,城南鎮無1例上訪案件發生。城南的群眾說,“城難鎮”變樣了!

“有獎批評”歡迎“開炮”

不到9點,趕到城南鎮大禮堂,“有獎批評”會場已人山人海,連過道都擠滿了。300多名群眾,來自全鎮5個社區11個村。

文建明告訴我們:“群眾的小問題,就是我們的大問題!無論對錯,不解釋、不爭辯,群眾才能敞開了批。批得準、批得狠、批得有方向,才能得獎。歡迎群眾‘向我開炮’。”

打著手電出發,走2個多小時趕到會場,前進村6社村民張龍貴認為“來對了”:“我不發言,就是要看看村民們給文書記提什麼意見。”

台上,“批評台”專席專用,各支部推選的黨員、群眾“批評代表”敢說敢言;台下,文建明和其他鎮幹部邊聽邊記錄,黨員和群眾代表組成的評委團邊聽邊打分。“2011年我們村走出多條致富路徑,多虧文書記幫我們想的‘金點子’……”先鋒村“批評代表”夏忠順剛一開口,旁邊的主持人便打斷了他:“請注意,不要說領導好話,隻能批評。”

“文書記,城南鎮建設服務型政府到底做了哪些實事?是不是該專門向我們彙報下還沒能落實解決的問題?”保真村9組村民李長生毫不客氣;“鎮上孝老敬老宣傳教育做得不夠,應當趁春節加把火。”鎮火烽村2組村民蔣玉明觀點鮮明……近2個小時,27位“批評代表”暢所欲言。趁著評委團評獎,文建明上台承諾:不光聽批評,重要在行動。將加大整改力度,第一時間公布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