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雞病常識(1 / 3)

1.為什麼要建立健全雞場的飼養管理製度?

規模化雞場不可能僅飼養一個批次的雞,雞隻的品種也可能不同,不同飼養階段的飼養管理要求也是不一樣的。因此,必須根據各品種的飼養標準製訂一係列的飼養規程,形成一套統一完善的飼養管理製度,使日常的飼養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以保證一個飼養場內不同品種和日齡的雞雖由不同的人員管理,卻能執行相同的飼養規程,在最大程度上免受各類疫病的困擾,從而充分挖掘不同品種、批次、日齡的雞的生產潛能,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2.養雞為何要實行“全進全出”製?

實行“全進全出”製,即一棟雞舍隻養同一日齡、同一來源的雞,而且同時進舍、同時出舍,然後對雞舍進行徹底地清掃、清洗、消毒等工作,空舍2~4周後再進下一批雞。

目前不少雞場普遍存在把成年雞、育成雞、雛雞都飼養在一個場區內。更有甚者,甚至把孵化場和雞舍建在一個工作區域內,且從開始飼養就接連不斷、周而複始地飼養下去,根本就無法實施淨化及徹底的消毒,導致雞群一旦發病,就迅速相互傳染,場內持續不斷出現發病和死亡,疫情難以控製。因為不同日齡的雞有不同易感或易發的疾病,如果一棟雞舍飼養著幾種不同日齡雞,則日齡較大的患病雞或是已病愈的雞都可能帶菌或帶病毒,並可能通過不同的途徑排菌或排毒而傳染給易感的雞,如此反複一批一批地感染下去,使疾病長期在舍內存在。如果采用“全進全出”製度,同批雞同時間轉出或上市,徹底消毒後再進下一批雞,就可以有效地消滅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同時整群雞采取統一的衛生防疫措施,以提高雞群的抗病能力,這樣就能夠將疫病的發生率控製到最低水平。

實踐證明,在飼養管理相同的情況下,實行“全進全出”製的雞場要比不實行的雞場雞增重速度增加9%~15%,料肉比降低10%~14%,死亡率降低8%~12%,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經濟效益。

3.飼養管理與疾病防治有什麼關係?

嚴格按照不同品種雞的飼養標準實施科學的飼養管理,不僅為雞群提供了一個健康、穩定、舒適的良好生活環境,使雞群的各項生產性能得到充分的發揮,而且健康的個體自身對疾病的抵抗能力也比較強,尤其對一些條件性致病菌、寄生蟲等的侵襲和感染具有較強的清除和殺傷作用,可有效降低一些慢性病的發病率。

飼喂全價飼料為雞群提供了全麵的飼料營養,保證了機體生長代謝過程中所需的蛋白質、能量、各種礦物質元素及維生素等的供給,杜絕了營養代謝病的發生。

飼料中充足的蛋白質供應為各種疫苗免疫後機體產生良好的免疫應答和高水平的抗體提供了保證,從而為機體提高免疫力和降低對一些疫病的易感性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4.雞場的選址、布局及雞舍的朝向等與疫病防治有什麼關係?

因溫度、濕度、光照、空氣、飼料、飲水等環境因素對雞群良好的免疫功能建立和產生堅強的免疫效果都有著密切的關係和影響,故雞場在選址時必須充分考慮到地勢、土壤、水源、雨量、交通、周圍環境等自然條件。

場址以地勢較高、易於排水的平坦或稍有坡度的平地最為理想。土壤要求未被傳染病或寄生蟲等病原體及毒物所汙染,透氣性和透水性良好,壓縮性小而均勻,從而能保持場地幹燥及承擔建築物的重量;水源要求充足,水質良好,大腸杆菌、重金屬元素等含量不能超標,符合飲用水標準,pH值在6.5~7.5之間為宜;雞場位置應選擇離城市和居民點不少於15千米,與其他養殖場距離不少於20千米且遠離重工業區,交通方便,靠近消費地和飼料來源地等,距主要公路不少於500米、距次要公路100~150米,以減少各項運輸費用的開支,降低養殖生產成本。

雞場一般分為生產區、行政區、生活區、輔助生產區及汙糞處理區等區域。各區排列順序應嚴格按主導風向、地勢高低及水流方向依次為生活區、行政區、輔助生產區、生產區和汙糞處理區。生產區中雛雞飼養區應放在上風處,其他依次為育成雞飼養區和成年雞飼養區。如地勢與主導風向不完全一致時,則應以主導風向為主。

正確的雞舍朝向不僅有利於控製許多可以通過空氣傳播的疾病的發生,而且有利於雞舍的通風換氣、光照控製和調節舍內溫度、濕度,還能夠使雞場整體布局緊湊,節約土地麵積。

不同地區的雞舍朝向應主要根據各個地區的太陽輻射和主導風向兩個主導因素予以確定。

5.雛雞為何要先飲水後開食?

先飲水是剛出殼雛雞生理活動的需要。出殼後的雛雞卵黃囊中還殘留有部分卵黃沒吸收完,這些卵黃中的營養物質是供雛雞卵生時必需的營養,卵黃營養吸收的快慢主要取決於充足的飲水。

因此,給剛出殼的雛雞先飲水是生理上的實際需要,能有效地加快卵黃營養物質的吸收和利用,飲水愈早,利用的效果愈好。給雛雞先飲水,既有利於清理胃腸、排出胎糞,促進雛雞的代謝,又有利於加快腹內卵黃的轉化和吸收,促進雛雞的生長發育。否則,在雛雞腹腔內的卵黃尚未良好吸收時就急於開食喂料,不僅增加了胃腸的消化負擔,而且易誘發疾病,不利於雛雞的正常發育。

雛雞所需要的飲水應接近體溫,不可飲涼水,以免涼水一激,體溫驟降而發病;更不能斷水,否則雛雞會發育受阻或因脫水而死。對飲水質量也應加以控製。

6.如何解決雞舍通風與保溫的矛盾?

通風與保溫經常會出現矛盾,特別是在冬季的時候顯得更為明顯。

通風通常是通過在雞舍一定的位置上設置進風口和出風口等通風口來進行的。通風口不可盲目隨意開設,因開設不當則不利於雞舍的保溫。通風口的開閉也有一定的要求,在嚴冬寒冷季節應關一個開一個,絕不可全部關閉或全部打開。

應密切注意雞舍內的溫度高低和濕度大小,切記一定要讓外界冷空氣經舍內熱源預熱後方可流向雞群。當濕度高達65%以上時,應將雞舍內的溫度適當提高後,慢慢地打開通風口將水分逐步排出,切忌直接打開通風口,以避免雞群受涼。

夏季無風時應將雞舍前、後窗打開形成空氣對流,降低雞舍內的溫度。在遇暴雨狂風等惡劣天氣時,應盡快將前、後窗適度上提,保留適宜的通風口,以防賊風侵襲雞群。在任何季節都不要將通風口全部關閉,以防缺氧造成煤氣、氨氣等有害氣體中毒。

保溫,除了應在雞舍周圍的窗戶上釘上塑料布進行隔風外,冬季還應當掛上草簾以增加厚度,有利於雞舍的保溫。塑料布上出現裂縫、小孔時,應及時用膠帶予以粘合,以杜絕賊風對雞群的侵害。在雞舍內隔雞群的塑料布要掛上雙層,雙層間距為1.5~2.0米,這樣方能起到良好的保溫作用;特別是在喂料、上水的通道處緊靠雞群的地方,還應設置一塊長為2米、高0.5米的隔風板,以防人員進出時賊風直接侵害雞隻。夏季氣溫高時可選擇隻掛半截,以防止因晝夜溫差較大而引發雞群疾病。

總之,隻有解決好雞舍通風與保溫的矛盾,使雞群在一個溫度適宜、空氣清新的環境中生活,才能得到良好的生長發育和發揮出優越的生產性能,獲得令人滿意的投資回報。

專家提醒目前雞舍增溫大多選用煤爐,一般1000隻雞的雞舍,需用日耗燃煤15~20千克的煤爐2個。應選燃燒值較高的煤,特別嚴寒的季節可考慮再增加1個備用爐,每個火爐要保持5~6節或更長的煙囪,以充分利用熱源,節約煤炭。

7.雞病是如何分類的?不同雞病的預防和治療原則是什麼?

根據雞病發生的原因不同,可將其分為傳染性疾病和非傳染性疾病。傳染性疾病又可分為病毒病、細菌病、支原體病、寄生蟲病、真菌病;非傳染性疾病又可分為普通病、營養代謝病、中毒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