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辦公室中,每個人各有各的一攤工作,既相互獨立,又相互依賴,沒有人能獨自成功。但同事之間存在著利益上的競爭,並表現得非常激烈。互相猜忌、嫉妒、排擠,甚至讒毀的現象司空見慣。俗話說:“傷人一千,自損八百。”盲目的針鋒相對隻會出現兩敗俱傷的結果。同事間相互結怨不說,自身利益也會因此受損。如果能搞好同事關係,在競爭中合作,彼此互相協調,就能打造出雙贏的局麵。
一、處好關係是合作雙贏的基礎
作為辦公室的成員,基本要花費一半以上的時間和精力用來處理各種複雜的人際關係。能否較好地掌握協調人際關係的藝術,直接影響到是否能與同事良好地開展合作。
同事之間的溝通能減少摩擦,克服內耗,解決矛盾,是辦公室成員和諧發展的橋梁。
溝通要講究剛柔相濟。按傳統的分類方法,溝通的手段不外乎兩大類:一是剛性溝通,即通過公司的規定、行政的手段和公事公辦的態度強製性地解決問題,這類溝通在特定情況下非用不可,否則“當斷不斷,反受其亂”;二是柔性溝通,即通過合作、妥協、商量、暗示等方式平緩、委婉地轉移話題,這類溝通在工作中被普遍采用。在溝通中講究剛柔相濟,就是該剛則剛,宜柔則柔,該剛柔並舉時則雙管齊下,就是我們所講的彈性溝通。
辦公室裏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管如何複雜,大體可以分為三類:一種是“如魚得水”類,各方麵都比較融洽;一種是“過得去”類,馬馬虎虎,平平和和,說長道短的不多,親密接觸的也不多;一種是“關係緊張”類,這類人數不會很多,但不會比“如魚得水”類的人數少,大多數的人是屬於中間狀態。在辦公室裏關係處理得好,同事之間和諧、融洽,自己工作起來也如魚得水,自然精神愉快,樂趣盎然。關係處理不好,同事之間別別扭扭,上下左右疙疙瘩瘩,自己苦惱不堪,工作也顯得沒有光彩。
曾經有位心理學家做了一個非常巧妙的實驗:實驗人員讓兩組參加者向同一位女士打電話。告訴第一組說,對方是一個冷酷、呆板、枯燥、乏味的人。告訴第二組說,對方是一個熱情、活潑、開朗、有趣的人。結果,發現後一組的參加者與那位女士交談得很投機,通話時間也明顯比前一組的參加者時間長。而前一組參加者與女士的交談很難順利地進行下去。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顯而易見的,你事先的想象或看法決定了你的交往方式,包括你的語言信息和非語言信息都會受到預先現象的影響。
趙先生工作的公司有幾個韓國人,而他曾經對韓國人很不以為然。有一次,經理分了一名叫樸恩哲的韓國人到趙先生所在部門。趙先生因為自己的成見總是有意無意地與樸恩哲保持距離。樸恩哲似乎感到了什麼,也就不說話了。事後,趙先生開始尋找為什麼不能與樸恩哲愉快地交流下去的原因,發覺自己對韓國人存在著一些看法,並認為所有的韓國人都這樣。於是,遇到樸恩哲的時候,他的那些原先的看法使他用“有色眼鏡”去看樸恩哲,這樣,影響了他與樸恩哲的正常交流。
“後來,我盡量站在一個客觀的立場上與他交流,發現他談吐風趣,自然大方。我們的交談氣氛也逐漸變得十分熱烈。現在,我們已經成為了好朋友。”趙先生說:“經過這件事後,我反思了以往失敗的交往,發覺許多時候都是因為我事先對他人抱有消極的看法所造成的。”
奧地利著名的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的潛意識理論告訴我們,人的言行舉止受無意識的態度、觀念的影響和支配,這些未經意識過濾的態度、觀念會通過微妙的途徑傳達到對方身上,從而成為未經驗證的“事實”。試想,假如這些態度和觀念是消極的、敵意的,會產生什麼後果就可想而知了。
並且,在人際互動中,人們都會保持心理平衡的需要。你怎麼看別人,別人就怎麼看你;你怎麼對待別人,別人就怎麼對待你。否則,對方就會感到不平衡。所以如果你事先對他人有一些消極的看法,那麼,這些看法勢必會無意識地流露出來,表現在你的語言或非語言的信息上。而對方覺察到你發出的信息後,也會做出相應的反應。
小青蛙和小烏龜在一起喝可樂。小青蛙喝完自己的一份後,就對小烏龜說:
“你去外麵幫我拿一下可樂。”
小烏龜剛走兩三步,就不走了,回頭說:
“你肯定是支走我後,要把我的可樂喝掉!”
“這怎麼可能?你是在幫助我啊!”
經小青蛙一再保證,小烏龜同意了。
一個小時過去了,小青蛙耐心等著——兩個小時過去了,小烏龜還沒有回來——
三個小時過去了,小烏龜仍然未見回來。這時,小青蛙想:
“小烏龜肯定不會回來了。它一個人在外麵喝可樂。怎麼能會回來呢?我幹脆把它這一份也喝了!”
小烏龜就像從天而降,站在小青蛙麵前,氣衝衝地說:
“我早就知道,你要喝我的可樂!”
“你怎麼會知道呢?”小青蛙尷尬而不解地問。
“哼!”小烏龜氣憤地說:“我在門外已經站了三個小時了!”
這就是消極論斷,驗證自我。根據自已的猜疑、臆測,主動尋找支持消極心態的理由和證據。
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事隨時隨地都在發生,而我們往往不以為然。比如聽說有人打自己的小報告啦,首先就會懷疑某人,然後觀察、監視,越看越像,你會發現,那個“嫌疑”人說話走路都與以前不同了。還會進一步驗證:“當然啦!他昨天與我對麵走過,連頭都不敢抬。他在躲著我,做賊心虛了!”而結果往往是自己錯的時候多。
在辦公室裏交往中,你對別人的態度和別人對你的態度事實上是一致的,甚至可以說是一樣的。一位心理學家曾經說過,我們往往能夠從別人的臉上讀到自己的表情。這話深刻地揭示了人際交往中預期態度決定交往成敗的心理根據。
你必須能夠對任何人、事、物都保持興趣,而且隻要有必要,就應一直保持下去,如果你無法做到這一點,你將失去良好的人際關係。
在他人需要你的注意時給予注意,這比隻是說些恭維的話要來得有效果,做個好聽眾比做個善於言辭的人更能取得好效果。如果你玩弄口袋中的小東西,不時地看手表或頻頻將目光移開的話,對和你談話的人來說實在是一種侮辱。此時不但你會漏掉談話中的重要部分,對方也會馬上察覺出你對談話不感興趣,而不再談下去。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曾經說過:“不要靠饋贈來獲得一個朋友。你須貢獻你摯情的愛,學習怎麼用正當的方法來贏得一個人的心。”辦公室裏正當的溝通方法很多,但貢獻自己對同事“摯情的愛”,是至關重要的。生活是不能沒有“愛”的,有了愛,才有熱情,才有追求,才有進取。陌生人之間,也同樣如此。俗話說得好:“投桃報李。”你敬別人一寸,別人就可能敬你一尺,你付出了“摯情的愛”,別人不可能給你“滿腔的恨”。所以,貢獻自己“摯情的愛”,應該是我們為人處世的基本態度,是我們彈性溝通的出發點。
“摯情的愛”,體現在辦公室的人際交往中,首先是應該寬容待人。一個單位和一個集體,是由各種各樣的人組成的,這些人有不同的思想性格、興趣愛好與生活習慣。有的人熱情開朗,有的人沉靜踏實,有的人性格急躁,有的人心胸狹窄。就是在一個家庭裏,也可能有著各種不同個性的家庭成員。人,處在這樣的情況下怎麼辦呢?唯一正當的辦法就是“寬容”,滿懷熱情地和人們相處,容忍並且誠心地尊重別人與自己不同的性格、興趣和生活方式,還要主動地了解別人的性格特征,熟悉別人的生活習慣,在這個基礎上造成和諧融洽的人際環境。有些人的同事關係緊張,常常是因為不喜歡同事的個性而產生的一些恩怨糾紛,在工作上不能很好合作,甚至互相為難;反之,對於自己合得來的人,則不惜犧牲原則,給予種種方便。如果采取的是這種方法,當然要招致不良的後果。正確的態度,就應該拋棄個人的成見,即使對某個同事有何種不好的看法,不喜歡與他(她)私下相處,可在工作上還應該保持合作的關係,絕不故意為難;最好還應該在工作上多關心他(她),解決困難,同心協力做好工作。你當然可以在下班後不同他(她)相處,不成為朋友,但對於工作卻必須要有寬厚的涵養。另外,對私人交情好的同事朋友,也不能放棄原則,姑息遷就他們的缺點與錯誤,這既是對朋友人格的負責,也是對自己人格的負責。倘若你在每個職業中都能夠這樣做,日久天長,就必定會得到別人的信任,並確立自己的威信,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寬容人,還應該做到“樂道人之善”。對待同事,要多看其長處,多學其優點,不能看自己是“一朵花”,看別人就是“一塊疤”。每個單位都可以看到這樣一種人:他對自己所做的工作一點一滴都記在心頭、掛在嘴上,挑剔別人的毛病也絕無遺留,說起來如數家珍。而對自己的毛病、別人的長處,則一概緘口不語。這種人往往被人們嗤之以鼻,被稱之為“不團結因子”。“樂道人之善”,一方麵要注意不能因為自己比別人做的工作多一點或能力強一點,就沾沾自喜,瞧人不上眼;另一方麵還要善於發現別人的優點、長處,對他人工作成績多加褒揚。這樣不僅顯示出了自己虛懷若穀的風度,有益於人際之間的團結,對自己的成長與進步也會有好處。當然,對自己的評價、對別人的長處都應該是實事求是、恰如其分的,如果不顧事實或誇大其詞,效果就會適得其反,也有損自己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