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計語出《南齊書·王敬則》:“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父子唯應急走耳。”檀公指南朝名將檀道濟,相傳有《檀公三十六計》,但未見刊本。此外,我國古代兵法也有論述。如《淮南子·兵略訓》:“實則鬥,虛則走。”“實”是指力量強大,“虛”是指力量薄弱,也是強調打不贏就“走”。“走為上”的意思,並不是說此計在三十六計中是最高明的計謀,而是說處於劣勢時不要硬拚,及時撤退乃是上策。這種“走”與“逃”不能相提並論。“走”是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為保存實力,主動撤退。“逃”是膽小怯弱,稍遇挫折,便喪失鬥誌,望風而逃。“走”之所以為“上”,是因為在寡不敵眾時,往往有幾種選擇:或求和,或投降,或死拚,或撤退等。這些方案中,求和勢必妥協;投降喪失節操;死拚難免犧牲;唯有撤退可以保存實力,以圖卷土重來,這是最佳選擇。因此說,“走為上”。
【原文】
全師②避敵,“左次無咎,未失常也③。”
【按】
敵勢全勝,我不能戰,則必降,必和,必走。降則全敗,和則半敗,走則未敗。未敗者,勝之轉機也。如宋畢再遇④與金對壘,度金兵至者日眾,難與爭鋒。一夕拔營去,留旗幟於營。豫縛生羊懸之,置其前二足於鼓上,羊不堪倒懸,則足擊鼓有聲。金人不覺為空營。相持數日,及覺欲追之,則巳遠矣。(《戰略考·南宋》)可謂善走者矣!
【注釋】
①走為上:是第三十六計,屬退卻計,是處在劣勢的一計。說“三十六計,走為上策”,是說當處在劣勢的時候“走”是上策,不是說“走”是三十六計中最高明的一計。②師:古代兵製,二千五百人為師,五師為軍,這裏作軍隊的通稱。③左次無咎,未失常也:見《易經·師》卦。經解“此量敵而後進,慮勝而後會者。”另見《誠齋易傳》:“左次乃退舍之謂也,此說得之。蓋善師者不必戰,以守為戰,亦戰也。善戰者不必進,以退為進也。”這裏可解作:根據情況,以退為進,這是合乎正常的用兵法則的。④見上篇《連環計》注釋③。
譯文全軍退卻,甩開敵人,以退為進,侍機破敵,這是不違背正常的法則的。
【譯按】
敵方兵力占絕對優勢,我方不能戰勝他,隻有投降、媾和和退卻等三條路。投降,是徹底失敗,媾和,是一半失敗;退卻,不是失敗,而是轉敗為勝的關鍵。例如:宋代畢再遇和金人守壘對抗,因為金兵強大,宋營兵少,他便在一個夜裏把隊伍完全撤走,隻留下旗幟在陣地上,把羊倒吊起來,前邊兩條腿放在鼓上,羊被吊得難受,放在鼓上的兩條腿不停地亂動,於是把鼓敲得“咚咚”地響。金人日夜聽到鼓聲,沒有疑心,不知道畢再遇早巳撤走了。等幾天後,金人才發覺,但是畢再遇已經去得遠了。應該說,這是善於退卻的戰例。
【活學活用】
軍事智慧 鴻門宴劉邦脫身
秦末大亂,自公元前209年7月陳勝、吳廣起義後,烽火四起。六國貴族的殘餘勢力乘機而起,武裝反秦,企圖恢複戰國群雄割據的局麵。項梁、項羽叔侄二人起兵江東,立楚懷王之孫為楚王,仍稱楚懷王,建立自己的政權,此後,聲威大震。
秦派大將章邯率主力攻打趙國,趙國危在旦夕。楚懷王便派項羽等率主力北上救趙,命劉邦率兵一部在黃河以南機動作戰,作為策應,並與諸將相約:“誰先攻入關中,就封他為關中王。”以此激勵將士的鬥誌。項羽與秦軍主力在河北鏖戰,並將其殲滅,從而使得劉邦在河南作戰十分順利,並為劉邦乘虛入關創造了條件。
公元前206年10月,正當項羽在河南掃蕩秦軍殘餘部隊時,劉邦率軍十萬經武關(今陝西商南東南),至霸上(今陝西西安東南),迫降了秦王子嬰,滅亡了秦朝。在謀士張良的勸說下,劉邦放棄了留在秦朝王宮享樂的想法,封存秦朝府庫,率軍回駐霸上。11月,劉邦宣布廢除秦朝的嚴刑峻法,與百姓約法三章,“殺人償命,傷人和偷搶財物的按情節輕重處罰”,民心大悅。劉邦又聽從鯫生的建議,派兵加強了函穀關(今河南靈寶東北)的防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