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三十六計(總說)(1 / 2)

【計名探源】

此是開篇總論。借用《易經》裏太陰六六之數,來說明《三十六計》的命名由來。《易經》本是殷周時代一部占卜吉凶禍福的筮書。它以矛盾對立的陰陽兩性組成八卦,即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分別象征著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八種構成宇宙的基本物質。以八卦相互重疊組合,即為六十四個別卦,並推出三百八十四爻。占卜本來是一種迷信活動,但從《易經》中卦辭和爻辭對吉凶的推理解釋來看,卻可以透過迷信的形式反映出中國古代哲學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的思想。

通常我們提到的《易經》,就很自然地明白是指《周易》。《易》包括中華傳統文化“天人之際”的大原理、大法則。中華民族人文文化以《周易》為寶典。《三十六計》和《孫子兵法》等兵書一樣,是古代文韜武略的結晶。在軍事哲學上,《易經》對於戰爭這一社會現象已有初步的認識。我國古代軍事家,如孫武、孫臏等,都精通《易經》,並用於軍事,以“易”演兵。《三十六計》用《易經》中的陰陽變理,推演成兵法的剛柔、奇正、攻防、彼己、虛實、主客、勞逸等對立關係的相互轉化,做到“數中有術,術中有數”,使每一計都閃爍著樸素辯證法的光芒。

《易經》深密難窮,為千古秘學。《三十六計》本著《周易》思想,其“總說”,開宗明義,提綱挈領,總攬全書。

【原文】

六六三十六,數中有術,術中有數。陰陽燮理①,機在其中。機不可設,設則不中。

【按】

解語重數不重理。蓋理,術語自明;而數,則在言外。若徒知術之為術,而不知術中有數,則術多不應。且詭謀權術,原在事理之中,人情之內。倘事出不經,則詭異立見,詫世惑俗,而機謀泄矣。或曰:三十六計中,每六計成為一卷。第一卷為勝戰計,第二卷為敵戰計,第三卷為攻戰計,第四卷為混戰計,第五卷為並戰計,第六卷為敗戰計。

【注釋】

①見《經書·周官》:“論道經邦,燮理陰陽。”大意是,研究政治和管理國家大事,要使用相反相成的原理。

譯文六乘六等於三十六,在籌算中求出策略,而策略卻又依賴於周密的計算。這就是相反相成的原理——陰陽燮理的運用。作戰策略就是這樣製定的。機謀不可勉強安排,勉強安排就注定失敗。

【譯按】

解語重視計算,而反對空講道理。道理能說明策略,而計算卻更為重要。假若隻知道為策略而策略,而不知道策略的製定,是依賴於周密的計算,則那種策略運用起來多數是不能成功的。而秘計和應變的手段,本來就合乎事理人情。倘若漫不經心的運用,則秘計立刻被發現,引人懷疑和驚訝,而機謀也就必然暴露了。或者說:三十六計中,每六計為一卷。第一卷勝戰計,第二卷敵戰針,第三卷攻戰計,第四卷混戰計,第五卷講戰計,第六卷敗戰計。

【活學活用】

諸葛亮隆中計定天下

“兵者,詭道也。”孫子這句名言,在一定意義上反映了軍事鬥爭的根本特點,也道出了軍事謀略的一個重要特點——詭計性。

中國古代軍事謀略家都強調“計”,堅持“凡用兵之道,以計為首”。計勝,則戰勝;計敗,則戰敗;計成,則大局已成,勝負已定。

在遠至上古,近迄今世的漫長曆史長河中,人類為了生存發展,競爭獲勝,在政治、軍事等競技場上,縱橫捭闔,巧施韜略,湧現出許許多多大智大勇、以計取勝的名家。諸葛亮就是其中的典型人物,他的“隆中對”為他奠定了成功的基礎,繪出了蜀漢發展的藍圖。《三國誌》、《三國演義》等均記載了這個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