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偶然的自言自語,話通常還是說給別人聽的,所以話一說出來就要對別人甚至對社會產生影響,同時也給別人提供對你作出評價的重要依據,可見說話對一個人來說是多麼重要,決不能等閑視之。因此佛教倡導的修學十種善業中,就有四種講的是口業,這就是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
類似的觀點,在我國的儒家學說和西方的一些著作中,也都有很詳細的論述。最有代表性的莫過於《孔子家語》中所說的金人了,他的嘴巴上貼著三道封條,因此被孔子讚為“此古之慎言人也”。
嘴隻是一件揚聲器而已,平時一定要注意監督、控製好調頻旋鈕和音控開關,否則會給自己帶來許多麻煩。講話不要隻顧一時痛快、信口開河,以為人家給你笑臉就是欣賞你,沒完沒了地把掏心窩子的話都講出來,結果讓人家徹底摸清了家底,還偷著笑你。
有些人因為口無遮攔而變得淺薄。語言是表達思想和意願的工具,因此人總是要說話的。即使是麵壁的高僧,也有說話的時候。賈島驢背上的“推”,“敲”,終成文史上的佳話。因此說,思想須經深思熟慮方能深邃,語言須經千錘百煉方能驚人。而淺薄之人,思想必多平庸,語言亦必寡味。
一般人言語不慎,其影響還不致太大,但是如果負有一定的責任,甚或負有領導一個地區和部門的大責任,說話就應該更加謹慎,做到三思而後言了。因說話不慎而誤國誤民,甚至遭滅國之禍的事例,在曆史上是屢見不鮮的。“亂之所生,則言語以為階。”這話早在《周易》上就寫得明明白白。須知“一言成屙”,話既說出來,要挽回是很難的。
語從心出,言語是一個人內心世界的流露。俗話說,見什麼人說什麼話,這是很有道理的。有些人為了把他的內心世界掩蓋起來,說話時確實經過了反複盤算,但是很難做到一點不露痕跡。所以要做到慎言,必須首先要做到心地純正,胸懷坦蕩,實事求是,與人為善。一個以損人為目的的小人,是永遠也無法做得到的,因為如果做到了,他就必然是一個堂堂正正的君子而遠離小人的劣質了。
當然,慎言並不一定就非要像孔子要求的那樣,在嘴巴上粘上三道封條,真要是那樣,就是無言了。無言之人,或者言語極少之人,也許能使人一時感到莫測高深,但反映一個人本質的東西,雖然要察其言,但更重要的還是要觀其行。所以時間長了,就算你真能做到一言不發,但總不能一事不做,你的學識的深淺、人品的優劣,還是要從你的所作所為中顯現出來的。妙論精言,雖然不以多為貴,但隻要言得其宜,雖萬言又有何妨。
然而,盡管如此,我們仍然要提倡慎言。在談論正事時,要言簡意賅,在逸興閑談時,切忌飛短流長。正如荀子所說:“凡流言、流說、流事、流謀、流譽、流訴、不官而衡至者,君子慎之。”口業乃善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修好口業,善業自成了一半,所以,能做到慎言的人,必是一個有理性的人、有道德的人、有修養的人、受人稱讚和尊敬的人。
最後,一定要牢記:一言興邦,一言喪邦,言語不可不慎。開口動舌無益於人,戒之莫言;謹言為修行之要。高行,慎言,可以防身。處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請記住:沒有永遠公平的調停
調解是指雙方或多方當事人就爭議的實體權利、義務,在有關組織的主持下,自願進行協商,通過教育疏導,促成各方達成協議、解決糾紛的辦法。但是,沒有永遠公平的調停,因為世上沒有絕對的公平。如果真的絕對公平了,反而是另一種不公平。
可以說,人生來就有很多的不公平,出身背景不同、家庭關係不同、受教育的程度不同。很多人都有讓自己的心裏感到不平衡的事,比如,從前跟我在一個鍋裏吃飯的人,今天吃的不一樣了,一起工作他升官了,同樣做生意他發財了,都沒有背景關係,可他事事順利,而我處處碰壁……
比爾·蓋茨說:“社會是不公平的,我們要試著接受它。”
霍小姐剛被提拔為公司宣傳部的主管的時候,除了增加工資,就沒有享受過其他待遇。一個偶然的機會,她得知財務部主管李小姐的手機費竟實報實銷,這讓她很不服氣。李小姐天天坐在公司裏,從沒聽她用手機聯係過工作,憑什麼就能報通信費?不行,該爭取的就得爭取。一次,她借彙報工作之機向老板提出申請,老板聽了很驚訝,說:“除了銷售部人員,通信費不是都不能報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