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6.科學研究中的常識成分(1 / 1)

然而,對這種“用實際例子說明的方法”有一個解釋,雖然不是能證實它是正當的理由。這種解釋存在於啟發的觀點之中。從純粹心理學觀點來看,實際例子在科半研究中起著社會科學所需要的常識媒介物的作用,雖然,首先它得先經過淨化。

因此,在理論上我們不得不經常地在之些場合下選擇假設,在這些場合下沒有滿意地組織起來和考核過的實際材料,或者用現有的觀察方法(例如企業家對未來的計劃和計算)還不能得到材料。這裏便有了常識的成分:理論結構是以很複雜的、一般的、歸納的社會知識為基礎的。這種普通常識在事實上支配著我們用以形成假設的整個過程的大部分。像魏克賽爾這樣的偉大科學家的創造力,就在於正確的常識,它引導他經過思想上十分紊亂的情形而構成對科學具有意義的根本問題。

但是,正是經濟理論中這種常識的成分使得對理論結構的嚴格批判的分析變成非常重要,而這個理論結構是用明確的方法論說明的。因為在多數情況下,這種常識與許多不知不覺的隨意的成分聯係著,因此如果要使理論的明晰性不受到犧牲,最少應把這些成分說明清楚。而且,常識本來就有絕對主義的傾向,也就是說,它是不科學的。常識不處理假定的問題,隻處理直接的答案。

因此,這種常識的成分有它的根源,有它的說明,而且在某些場合下,當完全的科學驗證研究事實上缺少可能時,在某種程度上它有它的辯護理由,這些常常是理論論證的聯係環節。因此,能夠檢驗論證的唯一方法是純粹抽象的理論,這是不辯自明的。因此,在抽象理論範圍內,批判派的經濟學者的主要任務就是不斷地和無情地把所有存在於抽象理論中的常識全都放到陽光之下來。

??當弄清楚以後,這種普通常識的知識在一定情況下便可能成為假設,常識成分是不能完全排斥的,因為這樣我們的第一個問題便會完全不能接觸實際,而變成十分武斷的東西。但是能夠把它公開出來,並且能夠清除它所包含的所有形而上學的東西,人所共知的膚淺的東西和錯誤的結論。再者,在這一方法下,容易為常識所支配的科學直觀會變得更有收獲。而且在各種不同的考察場合下,何處和應當如何用經驗研究去代替普通常識也變得清楚了。

換頁在這樣表述和淨化的問題的幫助之下,觀察材料必須在經驗研究範圍內組織起來。當然,經驗的考察工作是最重要的東西。任何像本書著者一樣,在本身一致的、嚴密的、邏輯的圈子內注意抽象理論的理想的人--常常假設以的循環的解釋可以盡量適用於經驗工作--都不能認真希望隻從抽象推理中便能獲得真正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