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的創新來不得半點虛假,除了憑真正的成果取勝外,沒有任何捷徑可走。知識基礎是對前人智慧成果的繼承,是形成創造力的必要條件,離開了紮實寬闊的知識基礎,就不可能順利地開展創造性活動。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多掌握一些知識,就會多一條思路。現代社會的發展要求我們個人不能隻擁有單一的學科知識,而必須擁有跨學科的知識結構。如此,才會多一種專業眼光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才會比知識結構單一的人更容易產生豐富的聯想,因而也更加容易形成新思維。 人類社會分工的深化必須以社會協作能力的加強為前提,分工與協作深化是同步發展的。同樣的道理,現代科學的分化與整合過程也總是相輔相成、互為條件地發展的。現代科學高度分化與高度整合的這一趨勢要求人們在成為專才的同時,努力成為“通才”。美國對1300多名科學家的跟蹤研究證實,有成就的科學家絕大多數是靠通才取勝的。通才在解決問題時不會被約束在狹隘的直線思維當中,並能從相關學科的理論和方法中找到靈感。DNA分子模型的建立就是極好的說明。再比如,富有創造力的政治家往往也具有通才型的知識基礎。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得者有很多也是出色的社會學家、數理分析專家、心理學家、曆史學家等等。所以,對我們個人來說,更新知識、優化知識結構在未來顯得更加重要,一旦停止知識更新和接受新事物,今天的“先生”就可能有變成明天的“學生”,後天的“門外漢”。
(2)要積極開發創造性思維。
創造性思維是創造力的核心和關鍵所在。人的思維有形象思維、邏輯思維和直覺(靈感)思維三種基本形式。與直接和具體反映客觀事物的感覺和知覺不同,作為人類認識的最高形式的思維,是對客觀事物間接的和概括的反映。從思維活動結果來看,上述三類思維活動又可以分為“再現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兩大類。心理學界目前對創造性思維的理解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創造性思維是指在發明創造-中直接導致創新方式的思維活動形式。與“再現性思維”不同,“創造性思維”具有以下重要的特征:思維狀態的主動性、思維方向的求異性、思維路徑的綜合性和變通性、思維進程的突變性和頓悟性、思維成果的新穎性和獨創性等等。
對我們來說,培養求異的思維方式意義重大。現實中的絕大多數人,在沒有什麼利害攸關的事情相逼時,很容易陷入一種惰性思維模式之中。常識和前人的經驗是這種惰性思維模式遵循的金科玉律,是它得以維持的原因。但是我們應當明白,依賴於前人的綠蔭底下,不敢、不願越雷池半步的思維方式不會推動社會的進步和個人的發展。
要求異,還要善於聯想。在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中,在我們大多數人的觀念裏,無限製的聯想與幻想常被當成“無稽之談”“荒誕之舉”,被作為老師、同學及周圍人的笑料,常與“不務正業”、“不安分守己”之類的詞聯係起來。但是如果人類失去聯想,世界將會怎樣。沒有豐富的理想,人類能將堆積如山的書本上的東西濃縮在手掌大小一張薄片上嗎?之所以要進行“無限製”的聯想與幻想,是因為在無限製的情形下,人腦的活力將得到最大的加強,也最容易閃現出新的火花。
以上所說的聯想、幻想、逆向等思維隻是創造性思維的幾種形式。理論研究及實踐都證明,在創造性思維中起重要作用的思維形式有聯想思維、幻想思維、靈感思維、直覺思維、發散式思維、收斂式思維、逆向思維等。它們都是非邏輯性思維,主要由人的右腦控製,因此,開發右腦是增強創造性思維的關鍵所在。沒有這些非邏輯思維就不可能有實現思維的突破,但沒有嚴格的邏輯思維,就不可能形成正確的、科學的結論,正因為如此,人類的創造性思維是任何高功能的計算機都無法替代的,創造性思維不僅是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相結合的產物,而且也是潛意識和顯意識相結合的產物。弗洛伊德認為,迄今為止,人類隻認識了腦的一小部分功能,就像冰山之一角。人腦的大部分功能就像潛藏在海麵下的巨大冰山一樣,潛藏著非意識、無意識的更多功能——潛意識。因此,不斷開發人腦的功能,對提高、增強我們創造性思維的能力,進而增強我們的創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