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丁有這樣一句名言:“一個知識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彌補.而一個道德不全的人卻難以用知識去彌補。”學會做人是一個人基本的規則.如果連做人都不會.根本無琺在社會上成功立足。學會做人是一個過程.貫穿於生命的每一個階段.每一個場景。我們應該在日常生活的點滴彙聚中,在一言一行中,注意自己的品行。對個人的道德修養要給予特別的關注
但丁說過這樣一句名言:“人不能像走獸那樣活著,應該追求知識和美德。”幾千年的傳統文化也特別強調,修身養性對於一個人人格的形成和完善是至關重要的。所謂“存亡禍福,其要在身”、“善養浩然之氣”,隻有“修身”,才能“治國”、“平天下”,講的都是這個道理。當然,修身,絕不是一種單純的外在修飾,而更是內心的匡正,“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世界之大,無所不有,入眾之多,幹差萬別。一個人要想立德修身,究竟依據什麼樣的尺度?這是非常重要的。這要從時代需要出發,廣泛汲取光輝燦爛的傳統文化營養。應該說,自古以來,我們的先人們為此做了不懈地探求與實踐,結下了非常璀璨的果實,夯實了攀登崇高人格的根基。自古人們所崇尚的“萬事莫貴於義”為核心的做人準則,諸如嫉惡從善、公正無私、正氣浩然、與人為善、誠實守信、重義輕利、潔身自愛、憂國愛民等,都是道德修養中的閃光之處,是我們應該仿效的。而那些口碑如山的英雄豪傑、誌士仁人,更是學習的榜樣,為人的楷模。
一位學者指出:人格在時時昭示一個人的精神風貌,顯現一個人的道德水準。其實它就是一個人靈魂的旗幟。
中國古代思想家對個人的道德修養給予特別的關注,把它作為政治學說和人生理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把德行與事業看作人生追求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麵,強調德是事業的基礎。立業如果不注重品德,事業就沒有根基。
在現實生活中,人人都有理想和追求,毫無理想追求、渾渾噩噩過日子的人總是少數;但不重視修身的卻大有人在。結果理想追求和自己的思想、知識、能力相矛盾,難免在現實生活中碰壁,被社會淘汰。許多人懷才不遇,憤世嫉俗,可能是社會埋沒了他;也可能並非真正有德有才,而是放鬆了自己的修養和要求,誌大而才疏,或者幼稚脆弱,對生活中的矛盾和挫折,缺乏適應能力、承受能力和臨機處置的能力。這說明處於現代競爭社會,仍然要以修身為本,全麵提高自身的素質。
為了加強修養,學會做人,就要注重在實踐中多加磨練。社會是優化人格的熔爐,人隻有在這特殊火焰的炙烤中,才能將人格冶煉得更純美。實踐已經證明,有時逆境對於一個人的成長更有促進作用。所謂“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以及孟子所說的“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都是這個道理。
加強修養還有一個重要的內動力,那就是自尊自重,自己應該知道愛惜保護自己。
嚴於律己是加強修養的基礎。自覺用道德規範約束自己,非善莫為,非禮莫做。嚴於律己最關鍵的莫過於製欲了。欲是人的一種生理本能,但個人欲望大了、多了,超過了限度,就難免貪婪、放縱而不知自控,便會走向邪惡。有不少人正是由此走向身敗名裂的。
自省自察是加強修養的一個重要方麵。“吾日三省吾身”,“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平時要學會嚴於解剖,時時警示自己,對不足的地方加以改進,自我教育,自我鞭策,以達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目的。做人首先要誠實,不能靠矯飾偽裝過日子
做人首先要真誠。古人稱為本然人品,率真人品,真誠做人,保持本然人品,是做人的起點,也是人品的極致。《菜根譚》中說:“文章做到極處,無有他奇,隻是恰好;人品做到極處,無有他異,隻是本然。”一個人的思想、品格、言行,都要發自內心、自然而然地表現出來,不能為了某種功利的目的矯揉造作,掩蓋自己的真實麵目,扭曲自己的本性。真誠的反麵是虛偽,自欺欺人,靠戴假麵具過日子。真誠坦率的人不失本色,自然有感人的力量。虛偽矯飾的人一生都在演戲,給人留下偽佞可憎的形象,自己也喪失心靈的本性,忍受心理上的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