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家庭生活中的心理學(3)(1 / 3)

學前期兒童在幼兒期心理發展的基礎上,獨立意識增強,並初步形成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願望和能力,比如,願意並且已有能力幫助父母做些拿板凳、吃飯前拿筷子等事;獨立生活能力有了很明顯的發展,比如可以自己穿衣、吃飯、收拾玩具、當值日生等等。

進入幼兒園後,獨立生活能力進一步提高,產生了新的心理需求,促進了其心理活動的進一步發展。

1.渴望獨立活動的心理需要和學齡前期兒童從事獨立活動的經驗與水平不足之間產生了矛盾。這是學前期兒童心理上的主要矛盾。而遊戲活動就是解決這一矛盾的主要活動形式。在遊戲活動中,兒童心理的主要矛盾逐步得到解決,從而也就推動兒童心理不斷向前發展。另外,通過幫助教育,在不斷提高其社會活動水平的過程中促進了其心理向新水平發展。反過來,心理的發展又使他們活動能力不斷提高。這是學齡前期兒童心理發展的突出規律。

2.隨著心理過程的不斷發展,學齡前期初步具有了分析、綜合與抽象概括能力。這使他們在遊戲等活動中,初步學著運用邏輯思維。不過由於知識少、經驗不足,尚不能有意地調節和控製自己的行動,即心理的穩定性比較差。3.學齡前期的個性特征已開始形成。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學前期兒童的安全感問題。所謂安全感,既包括對生理安全的體驗,也包括對心理安全的體驗。涉及人身安全、活動安全、危險性、威脅與懲罰、尊重、依賴、信任等多方麵。安全感是整個兒童期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對學前期兒童尤為重要。安全感有利於學前兒童形成積極的認知願望;安全感是學前兒童樂於交往、與人建立積極情感關係的保證;安全感決定兒童對群體的歸屬感;安全感會影響兒童的價值觀的形成。

那麼什麼做法容易使兒童缺乏安全感呢?1.過度保護孩子。

現今的孩子多為獨生子女,因而備受嗬護。由於家長們或幼兒園老師們對孩子過度保護,過分誇大環境的不安全性,致使孩子即使在沒有任何危險和威脅的情況下,也體驗到了不安全感,不敢麵對任何困難,動不動就退縮和回避,甚至出現社會適應困難。2.家庭衝突和暴力。

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尤其父母之間的關係,會對孩子的安全感產生直接影響。夫妻之間相互尊重、和睦相處,有利於孩子保持平和的心境;而夫妻之間經常吵架甚至拳腳相加,則會把家變成孩子煩惱的根源,使他們經常處於惶恐不安之中,影響兒童以後的健康成長。3.不能為兒童提供安全的居住和活動環境。

由於對兒童安全感的認識和重視程度的不同、家庭經濟條件的差異等原因,不同兒童的生存與活動環境也不一樣。當兒童自身或其父母意識到所處環境的不安全性時,有的兒童就會產生不安全感和畏懼心理,久之致使兒童縮手縮腳。4.動不動就威脅和懲罰孩子。

棍棒教育早已被人們所反對,然而至今仍有許多家長和教師把它作為靈丹妙藥來對付孩子,甚至對學前期兒童濫施威脅和懲罰。當成人威脅或懲罰兒童時,會對兒童心理的發展產生消極的影響。

可以看出,兒童的不安全感多是人為因素造成的。既然如此,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增加其安全感。1.給予無條件的積極關注。

兒童可能因為擔心失去父母和老師的愛而產生焦慮和不安。因此,不論兒童的言行舉止是否令人滿意,家長和幼兒園老師要無條件地、積極地關注孩子。2.提供安全舒適的成長環境。

學前兒童生活與學習的環境主要是家庭和幼兒園。因此,家長和幼兒園老師要負起責任,既要為兒童提供一個安全舒適的物質環境,也要為其發展創造和諧的心理氛圍:安全舒適的物質環境包括穩固的住房,溫馨舒適的房間設計布置和室內的采光照明,美麗的校園環境,良好的飲食衛生條件,各種器具和設備安全等等;和諧的心理氣氛,包括家庭成員之間的和睦相處、互相關心,夫妻之間的恩恩愛愛,幼兒教師的真誠熱愛、關心和良好的教育等等。3.鼓勵探究行為。

學前兒童的認知動力強烈,好奇好問、樂於探究。在為他們創造安全的活動環境的基礎上,家長和教師還應允許和鼓勵他們對一定危險情境的探究行為,培養其冒險精神、增強其安全感。僅僅因為怕出危險而過多地限製兒童的探究行為,會壓抑兒童的探究傾向,導致其個性的不健全。4.實施心理輔導。

學前兒童有不安全感是正常的和必要的,但如果不安全感太強,對不該怕的也怕,就有必要通過心理輔導來增強其安全感。此類兒童的家長或老師也應該積極向有關專家進行谘詢,幫助糾治孩子的不良心理傾向。

總之,安全感對於學前兒童的心理發展至關重要。當兒童缺乏必需的安全感時,家長和幼兒園老師們要積極尋找原因,采取適當的措施,培養或增加其安全感,排除其不應有的不安全感,保證兒童的健康成長。

◎培養兒童自信心,克服自卑感

自信心是兒童健康成長的翅膀,是積累社會閱曆與經驗的通行證,也是走向成功的金鑰匙。擁有自信的兒童,能夠客觀地認識自身的優點與缺陷,並為自己的優點而自豪,為糾正缺陷而努力。父母作為孩子最忠實的嗬護者,一定要引導孩子多接觸積極的東西,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幫助孩子克服消極情緒,消除自卑感。

(一)父母要提升自身的自信心孩子的自信心來自於後天的

陶與培養。如果父母都自信心不

足,如何陶和培養孩子呢?因此,父母要積極提升自身的自信心。假如你是一位自信心不足的父親或母親,應該如何做呢?

1.總結出你的父母曾經做過的幫助你樹立自信心或削弱自信心的事,繼承你父母好的做法,摒棄壞的做法。2.尋求專家的幫助。(二)積極回應孩子的暗示或要求如果孩子給出一個暗示或提出一個要求,比如要吃東西或不舒服而哭泣時,父母都能迅速地做出回應,孩子就會感覺到自己的力量和存在。“有人會聽我的,會照顧我,我是有價值的。”在濃鬱的愛中,孩子的自信心就會無形地樹立起來。因此,父母應該積極主動地回應孩子的暗示或要求。這是樹立孩子自信心和自我價值感的關鍵。

但讓孩子學習如何麵對挫折也是非常重要的,不要將積極回應當成一味地姑息縱容,那樣培養的不是孩子的自信心,而是自我中心意識。

(三)經常積極地評價孩子

給予孩子積極的評價,對於樹立孩子的自信心也是十分有意義的。積極向上地評價孩子,他就會積極向上地看待自己和對待別人。

當孩子偶爾犯錯的時候,父母不能隻是責罵,還應該堅定而嚴肅地告訴孩子錯在哪裏、不犯這種錯誤的好處在哪裏。這種積極的教育態度和方式會觸發孩子的自我意識,改變自己的錯誤行為。

(四)培養孩子的責任心

擁有責任感是對自己價值的認識與肯定,是自信的表現。培養孩子的責任心是樹立其自信心的重要途徑。

平時父母應該多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讓孩子感到自身價值的存在。比如,可以將就餐前整理餐桌的任務交給自己三四歲的孩子。當看著每個人麵前整齊的碗筷和大家的笑臉的時候,孩子就特別滿足,特別自信。

(五)鼓勵孩子勇敢表達自己的情感

鼓勵孩子勇敢表達情感,並不是縱容孩子隨心所欲地發泄情緒,而是要鼓勵和引導其在表達情感和控製情緒之間尋求平衡。

當孩子想要表達情感的時候,父母應高興地給予孩子機會,接受他的情感,並和他積極交流。比如,孩子抱著已經破損的玩具娃娃走到你麵前,拽著你的衣角說:“爸爸,你看看我的寶寶生病了。”此時,即使你再忙碌也不能不理孩子,要馬上停止工作,輕擁著孩子說:“是啊,真替你難過,你的寶寶真的生病了。爸爸一定給你治好它。”如此真誠對待孩子的情感,他的自尊心和自我意識就會得到提升。

(六)激發孩子的天賦

孩子如果擁有某種天賦或一項特長,他的自信心就比較足,而這種自信的力量也可轉移到其他的工作、學習與遊戲中。作為父母,要善於發現孩子的天賦與特長,並幫助他不斷地鞏固與提高,樹立他的自信心。

(七)和孩子一起遊戲

父母要常和孩子一起遊戲,並且要注意讓孩子盡情發揮他的創造性。因為孩子在自發創造中遊戲會比在大人引導下遊戲更加集中精力,更能增進其自信心。在遊戲的過程中,父母要把精力集中在孩子身上,讓他感到快樂,否則孩子會很失望,覺得自己對你並不重要。可以說,陪孩子遊戲是一種神聖的職責,因為你正在培養一個人才。

(八)幫助孩子交朋友

好的朋友對孩子的價值觀與自我形象會產生良好的影響。因此,父母應該積極幫助孩子結交真正對其健康發展有積極作用的朋友。

當孩子有找朋友的意識時,父母可以有意安排一些比較適合的集體活動,為孩子的好朋友們敞開大門。通過這些集體活動,家長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觀察孩子的社交能力,總體上了解孩子的個性。當孩子不慎交上不適合的小朋友的時候,家長最好給予適時的幹預。

(九)直呼其名

名字裏蘊藏著人的自我意識。直呼孩子的名字,而不是整天“寶寶、寶貝”地叫,會增強孩子的自我意識和自信心。那些自信心很強的孩子往往都會直呼朋友的姓名,甚至成年人的名字或頭銜。這是因為他們本身的自信心在鼓勵他們更加直接地與他人交流。

(十)不要輕易給孩子定性

兒童的個性是發展著的個性,並沒有定型。因此,父母隨意給孩子定性是不正確的,會傷害和誤導孩子。比如說孩子偶爾一次膽小,有的父母就時常提起,慢慢地給孩子貼上了膽小的“標簽”。久之,孩子也覺得自己天生膽小,常常拿它來當作失敗和退縮的借口。

父母要多為孩子創造機會,積極鼓勵孩子,幫助孩子勇敢地嚐試。

當孩子有過幾次成功體驗之後,就會“恍悟”:原來我並不膽小。逐漸地,膽小的標簽就會被揭去,而被自信所取代。

◎克服兒童“學校恐懼症”

案例一:活潑好動的小明樣樣討人喜歡,就是經常逃學。父母為此傷透了腦筋。訓斥、哄騙甚至打罵,都不起作用。一到上學時間,小明要麼頭暈,要麼肚子疼,隻要答應不送他去上學,他的病一下子就好了。

即使被迫去上學,他也經常逃學去玩耍。

案例二:小華剛入小學時天真活潑,認真好學,家長沒有過多操心。後來,為了讓他有個更好的學習環境,家長把他送到了一所重點小學,以為孩子會更加好學,成績會更好。可結果恰恰相反,過去小華回到家裏總是自覺地先做完作業,然後才去玩,可現在常常望著作業發呆;過去回到家裏總是滔滔不絕地與父母講同學、老師和學校的各種趣事,而現在變得沉默寡言。學習成績逐漸下降,小華對上學的恐懼也逐漸增強,於是經常逃學、生病,讓家長十分苦惱。

上述兩個例子中,孩子的問題就在於“學校恐懼症”。

學校恐懼症是兒童恐懼症中的一種,主要表現是:害怕上學,害怕參加考試。如果強迫恐懼症兒童去上學,他們會產生焦慮情緒和焦慮性身體不適,如麵色蒼白、心率加快、呼吸急促、腹痛嘔吐、便急尿頻等;如果同意他們暫時在家休息,焦慮情緒和不適症狀很快就會得到緩解。孩子怕上學,可又深知不上學不行,於是內心產生了解不開的矛盾,很容易表現出心率加快、呼吸急促、腹痛嘔吐、便急尿頻等身體不適症狀。如果此時家長把孩子當成病人,會使孩子形成習慣反應,同時會給孩子“有病”的消極心理暗示,逐漸形成虛弱自我意識,易使孩子失去自信,不利於他們心理的健康成長。

引起學校恐懼症的原因很多,既有內因也有外因。內因主要在於孩子的性格缺陷,如膽小多疑、過於謹慎敏感等。外因有二:一、家長的溺愛,致使孩子獨立性差,難以適應學校生活;二、家長、老師對孩子期望過高,超出孩子心理承受能力而逐漸使其形成焦慮、自卑等心理問題,因而害怕學校、不想上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