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孩子量身製訂學習計劃
女人作為媽媽,在孩子的教育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眼光要具有前瞻性,應該區分孩子的年齡階段,為孩子製訂一個係統的、長久的成長計劃,並用自己對社會、人生的感悟和自己對教育的理解,引導教育孩子的成長。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入手,例如:健康的身體、快樂的心境和智慧的大腦。並有詳細的實施大綱。嚴格按照計劃設計的大方向,努力地堅持實施下去。
在實施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對短期方案進行及時調整更改,以便達到更好的育人效果。在這裏要注意:在計劃設計和實施之初,我們要讓孩子一起參與。一些具體學習內容、方法的設計和使用也要跟孩子商量。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孩子明白自己發展和努力的目標及方向,知其然並其所以然。
如此一來,因為有了一條始終貫穿在孩子成長中的教育指導主線,就不會使作為施教者的媽媽和作為受教者的孩子,在實施過程中經受太大的波動,彼此之間失去了很多產生矛盾的因素:如不斷地變更方式方法或者學習內容等。因此孩子在做起事情來,也就沒有什麼太多的所謂“不斷調整和重新適應的壓力”的感覺。
也許有人會問,“這有必要嗎?”其實,作戰講究“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學習也是一樣。所以要製定出符合自己實際情況的學習計劃,必須要“知己”。
“知己”包括三層含義:明確學習奮鬥的目標,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明確地估計自己的能力。做到“知己”後,孩子就可以製訂計劃了。計劃就像一座橋,連接現在所處的位置和想要去的地方。同樣的,計劃是連接目標與目標之間的橋梁,也是連接目標和行動的橋梁。沒有計劃,實現目標往往可能是一句空話。計劃對於人生來說相當重要,如果你在計劃上失敗了,那你注定會在執行上失敗。沒有計劃的人生雜亂無章,看似忙碌卻是空缺的。
對孩子來說,有計劃學習要比無計劃學習好得多,其好處是:
1.學習的目標明確,實現目標也有保證
學習計劃就是規定在什麼時候采取什麼方法步驟達到什麼學習目標。短時間內達到一個小目標,長時間達到一個大目標。在長短計劃指導下,使學習一步步地由小目標走向大目標。
2.恰當安排各項學習任務,使學習有秩序地進行
有了計劃可以把自己的學習管理好。到一定時候對照計劃檢查總結一下自己的學習,看看有什麼優點和缺點,優點發揚,缺點克服,使學習不斷進步。
3.對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大有幫助
良好習慣養成以後,就能自然而然地按照一定的秩序去學習。有了計劃,也有利於鍛煉克服困難、不怕失敗的精神,無論碰到什麼困難挫折也要堅持完成計劃,達到規定的學習目標。
4.提高計劃觀念和計劃能力
自己能夠成為有條理地安排學習、生活、工作的人。這種計劃觀念和計劃能力,學生都應該學習和具備,這對一生都有好處。
有些孩子學習毫無計劃。“腳踩西瓜皮——滑到哪裏算到哪裏”,這是很不好的。高爾基說:“不知明天該做什麼的人是不幸的。”有的孩子認為,學校有教育計劃,老師有教學計劃,跟著老師走,按照學校要求辦就行了。何必自己再定計劃,這種想法不對。學校和老師的計劃是針對全體學生的,每個孩子還應該按照老師要求針對自己的學習情況製訂具體的個人學習計劃,特別是修學以後的自學部分,更要有自己的計劃。
由於學習計劃有必要又大有好處,所以有計劃地學習成為優秀生的共同特點。學習好和學習不好的差別當中有一條就是有沒有學習計劃。
接下來就讓我們來看看媽媽該如何為自己孩子的學習列出合理的計劃:
首先,要讓孩子知道,每天他具體幹些什麼,知道每周、每月的安排等。我們應該讓孩子去計劃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做到自己對自己心中有譜。一份計劃上隻出現時間和科目是不夠的,最起碼還要有具體的章節的安排,包括做哪些習題,看哪些筆記都應當有,這樣才能真正地發揮計劃的優勢。所謂“實”,就是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適當地高一些也可以,但絕不可過高或過低。太低了,計劃的內容鬆鬆垮垮,反而不如沒有計劃;但大多數人可能更容易把計劃列得偏高,開始還能拚一拚堅持一下,但很快地就敗下陣來。如果總是列這種過高過緊的計劃,常常完不成,那麼時間一久就會對列計劃失去信心了。
其次,計劃的安排應合理、科學,盡量不要讓孩子的時間浪費。應該說明的是,不浪費時間並不是把所有時間都用來學習,也不是說打球、洗衣服等時間都是浪費。很多事不能不做,但要放在合適的時候做,黃金時間都應用來學習。
製訂計劃須按孩子自己的特點製訂,不能仿製別人的計劃,別人告訴孩子的方法最多隻能充當一個指路標的作用,是很難完全套用的。隻有讓孩子自己去試著做,摸索出自己的完整方法,才是最有用的。而且列計劃隻是一種手段,絕不要為了列計劃才去列計劃,隻要是能達到目的的計劃都是好計劃。不管什麼時候,列計劃都隻是為了完成一定的學習任務。
任何學習計劃剛執行起來都難免會遇到一些困難,但孩子應該知道為了執行這份計劃而付出的努力是值得的。能夠適應這份計劃是保證你的遠程學習以及未來事業成功的重要步驟。
最後,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要“堅持”,這也是計劃實施過程中最難的。由於缺乏毅力與恒心,很容易虎頭蛇尾。而學習是一個周期比較長的過程,今天的努力,並不能在明天就得到回報。它是量的積累引起質的飛躍。半途而廢,最浪費時間與精力,並對人的自信心有很大的動搖。所以在實施計劃時,一時看不到進步不要心焦、不要氣餒、更不要輕言放棄。
不要過於苛求孩子
心理學告誡人們,孩子的自尊可以看作是對自己身體、能力、表現等感到滿意的一種心態。不同的孩子會有個別差異,有的孩子美,有的孩子醜,有的孩子高,有的孩子胖,有的孩子處事靈活,有的孩子比較遲鈍等。孩子很容易感受外界給他們的評語,所以媽媽的育兒工作之一便是維護和培養孩子的自尊心。
1990年《財星雜誌》有一篇標題為“為什麼評分得高分的主管卻是評分得低分的父母”的封麵故事。據觀察,成功主管的子女比較可能發生情緒與健康問題。譬如密歇根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在同一家公司,主管的子女每年有36%接受精神異常或濫用藥物的治療,非主管的子女隻有15%。報告中又指出,主管長時間工作與個人特質(完美主義、沒有耐心)是問題子女的元凶,並忠告精力充沛、對自我要求過於苛刻的管理者,需要學習如何不傷害子女的自尊與自信。
孩子會犯各種各樣的錯誤。作為媽媽,你一定要明確:孩子年齡小,還不具備辨別是非真假的能力。他們在喜歡一樣東西的時候,往往想據為己有。他們在情緒得不到滿足時,會生氣甚至發脾氣,以破壞物品或攻擊他人等行為發泄心中的不滿——而這些,都屬於一個正常孩子的情緒反應,是他們特有的性格特點,我們不能一味地認為孩子是不講理、自私或有暴力傾向,而要從實際出發,幫助孩子辨別對錯,滿足他們合理的需求。
當孩子出現行為問題時,媽媽要首先控製自己的情緒,不要馬上指責孩子,應當心平氣和地了解孩子做出此種行為的原因。待到孩子情緒穩定之後,幫助他們分析自己的行為對別人造成的不良影響,並讓孩子對自己的過失承擔責任。如將弄亂的玩具收拾整齊,向被自己傷害到的同伴道歉等。
在批評或是幫孩子矯正錯誤的過程中,一定時刻不要忘記維護孩子的自尊心,比如不嘲弄孩子,重視與孩子相處時的禮貌,向孩子承認錯誤,減少孩子的難堪情緒等。
很多人女人在事業上是不折不扣的成功者,但在家庭生活中卻扮演著失敗的媽媽角色。要知道,孩子的教育是一輩子的事情。錯過了最佳教育時期,真的就後悔莫及了。所以,對孩子的教育一定要做到不遺餘力。不管有多忙,也要關注孩子的行為傾向,適時糾正孩子的缺點,幫孩子建立完美的人格、心態,這是你義不容辭的責任。
注重對孩子品格的培養
幾十年前,亞曆山大和斯泰拉二位科學家展開了一個有關孩子性格的,曆時最長、涉及範圍最廣的研究項目。他們的研究總結出了大量有關孩子性格的信息,包括性格的穩定性、性格形成的根源、不同的撫養方式對於孩子性格的影響等。根據他們的研究成果:性格起步於孩童階段,孩子很多行為是在三歲前決定的,而重點在於你有沒有給孩子充分的學習發展機會並給予其足夠的愛。
性情由大腦底層腦邊緣係統決定,因此性情幾乎是天生的;但性格是由大腦高層腦邊緣係統,即不斷發育的大腦額葉決定,因此具備可塑性。大腦額葉受到不斷的情感經曆影響而發生變化,尤其是在嬰幼兒時期,孩子大腦額葉前神經剛開始形成並以極快地速度發育,這個發育過程一直持續到少兒時期。
由於孩子的情感經曆主要是與身邊的撫養者相關,因此對孩子腦邊緣係統發育影響最大的就是他(她)身邊的撫養者,撫養者與孩子的任何一種互動,包括一個遊戲、一句話、一個微笑等都是在塑造孩子的性格。到少兒時期結束時,孩子整個腦邊緣係統也基本發育成熟,性格也趨於穩定。
了解了性情和性格的有關研究成果之後,媽媽應該在孩子處於孩童階段時關注的問題有以下幾個:
你有一顆細膩的心觀察孩子,這就是正確的第一步。媽媽的想法和孩子有差別,所以我們要一步一步地去試探孩子。在情緒教育方麵,了解孩子的個性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人的情緒管理不是去學很多理論,而是在對待孩子的過程中,去了解孩子、愛這個孩子。愛是一種學習過程。
孩子的成長速度很快,要時時注意他的變化,不要隻是給予斥責與處罰,要知道那是因為你不了解他,結果反而給了他傷害;孩子是用感覺學習,所以媽媽要營造情境教他去學習如何愛人,讓孩子自己去表達要與不要。如果隻是“教”與“給”是不夠的,要與孩子互動學習才知道如何適當地給予。世上有許多成功的人,就是因為他對自己充滿自信,而犯罪青少年多半沒有自信,就是因為媽媽常跟他們說什麼不行、不能要。給孩子充分的需要與滿足,這樣孩子成功的機會就會多很多。
品格學習是從典範開始,所謂身教重於言教,千萬不要以為隻有孩子需要品格教育,品格教育是全家一起學習的生活方式。孩子畢竟是看著媽媽的背影長大的,媽媽一定要有這樣的認知——無人能取代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直接又巨大的影響力。因此,是否要建立一個品格家庭,決定權在媽媽手上!當一個的家庭成為有品格的家庭,兒女們會從你的舉止中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他們從媽媽身上學到的將超過一切知識而一生受用。
1.家庭品格教育常用的方法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在一般家庭中,媽媽管教子女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就其客觀效果而言,有積極的方法,也有消極的方法。積極的方法包括說服、討論、澄清事實、稱讚、行為訓練、積極的懲罰、教子女自我控製分辨等;消極的方法包括體罰、傷害身體、引發罪惡感、導致自卑感、挫傷自信心、無理喊叫、嗬斥責罵、言詞侮辱、威脅等。一般來說,前者有助於兒童青少年的品格發展,而後者則相反。
2.不同年齡階段教育方法的選擇和運用
教育方法的選擇和運用,既要考慮各種方式方法的特性及可能的結果,還要適應孩子的年齡特征、品格發展水平、個性特點,切合教育內容及當時的教育情境。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應采用的教育方法即使是同一方法,具體運用起來,也應有所區別。
3.媽媽的教育藝術
家庭中的品格教育,主要是媽媽在與子女的互動過程中,對處於某種具體教育情境下的子女進行的教育影響活動,它相對於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有係統的學校德育而言,很明顯地具有個別性、情境性和情感性等特點。不同兒童,由於生長環境、年齡特征和個性品質不同,品格發展存在著差異;同一兒童,處在不同的年齡階段、不同的教育情境和家庭氣氛之中,其品格發展的狀態、水平和對人對事的認識、態度以及言行舉止等也有所不同。因此,媽媽的教育活動是非常複雜的富有創造性的活動,既要尊重科學,又要講究藝術。
采用故事說服法
女人就是愛嘮叨,在說服孩子的過程中,最令孩子反感的就是媽媽滔滔不絕地灌輸一堆大道理,而故事對於孩子來說則是心中最愛,因此,媽媽不妨利用寓言故事來妙喻說理,使孩子冷靜深思、豁然頓悟,達到說服孩子的目的。
王強是個屬鼠的孩子,由於他連續兩次在考試中得了滿分,不免有點飄飄然起來,今天說陳明是笨蛋,明天說趙剛是弱智,隻有自己才是天才。於是,媽媽便給他講了下麵的故事:有隻小老鼠外出旅遊,恰好遇見兩個孩子在下獸棋,小老鼠就悄悄走近去看,結果發現了一個大秘密:盡管獸棋中的老鼠可以被貓吃掉,被狼吃掉,被虎吃掉,卻可以戰勝大象,於是,它由此認定,隻有老鼠才是真正的百獸之王!這麼一想,小老鼠就得意起來,從此以後,它既瞧不起貓,又看不起狗,甚至還拿狼開心。有一天居然還大搖大擺地爬到老虎的背上去了,恰好老虎正在打瞌睡,懶得動,小老鼠於是更加得意忘形,它趁著黑夜鑽進了大象的鼻子,大象覺得鼻子癢癢的,就打了個噴嚏,小老鼠立刻像出膛炮彈似的飛了出去,飛呀飛呀飛,飛了好半天,撲通一聲掉到臭水坑裏!孩子,“自”“大”加一點就是“臭”。今年是鼠年,你這隻小老鼠會不會也掉到臭水坑裏呢?要想不會,就必須遵守一個前提,這就是永不驕傲!
聽了媽媽的故事,王強很快便改正了自己的缺點。
這位睿智的媽媽對孩子的缺點並未直接斥責,也未生硬地給孩子講述大道理,而是以故事的方式巧妙比喻,讓孩子自己去領會言外之意,可謂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收到了極好的說服效果。
一般來講,用故事來說服孩子分以下幾種:
1.借故事人物來激勵孩子
以故事中正麵人物形象,為聽者樹立一個榜樣,是人們常用的勸告他人的一種方法。在將故事中人與聽者的類比過程中,明白無誤地將自己的情感和主旨傳達出來,因此十分富於感染力和鼓動性。
數學家蘇步青上小學時,成績特差,年年期末考試都是倒數第一——這種情形,就如同把名次靠前的同學的名字“背”在自己身上一樣,所以人稱“背榜生”。一次他又逃課了,媽媽找到他,告誡道:“你不讀書,別人怎會看得起你呢?看不起你的原因,不就因為你是背榜生嗎?如果你考前幾名呢?你知道牛頓嗎?他也長在農村,到城裏念書時成績也不好,同學都欺負他瞧不起他。一次,一個成績名列前茅的同學還故意把他打得趴在地上——他憑什麼?不就是成績比牛頓好、身體比牛頓壯嗎?別看平時牛頓不敢惹他,這回可不一樣了。隻見牛頓猛地翻身跳了起來,將那個打他的同學逼到了牆角。那同學一見牛頓如此勇猛,不由害怕了,隻得認輸,從此也再不敢欺負他了。從這件事上,牛頓得到了啟發,隻要有骨氣,肯拚搏,就能取勝。從此他努力學習,終於取得全班第一的好成績。”一係列的反問中,蘇步青第一次聽到了一位大科學家如何克服自身弱點、奮發圖強的事跡,這無疑使他心靈受到極大的震動。同時,從這個故事中,蘇步青也吸取到了前進的力量。從此他不斷地發奮學習,終於使自己的學習成績得到根本的改變。
2.借故事人物來表達情感
任何人講故事都帶有自己一定的人生感悟或情感體驗。不過,如果能自比故事中人,便容易將這種個人的情感體驗巧妙地融入人物或情節之中了,同時還有可能最大限度地拓展故事本身的內涵,並借故事中人的口吻傳達出這種意蘊來。這樣的感情表白也顯得更為強烈、流暢和感人。
3.借故事評述來闡明道理
有時候,我們麵對的人和事,如果恰好有同類型的、相似的例子或故事可以利用,也不妨拿它來同孩子的故事作一番對比,從而引申出某個道理。這樣,由於對比鮮明、生動,往往能使孩子在不經意中得到自我反省的機會,從而接受父母的意見。
4.借故事意蘊來啟迪心智
人常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對於孩子的懵懂和迷惑之處,如果能有針對性地利用富於哲理性的故事,來暗示自己的某種用意,就可能在聽者心靈中撒播下一片陽光。借用寓言本身所蘊含的哲理,委婉地傳達出自己的看法,暗示一種告誡之意。這比直接的勸告更容易為聽者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