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會計職業道德概述(1 / 3)

第一節道德

道德是一種社會現象,在不問的曆史階段有其不同的特征翔職能。通過它,可以形成良好的社會環境和氣氛,維護國家的穩定,促進國家的進步。我國正在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市場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依法治國,同時我國又是一個囊蔫幾千年文明傳統的禮儀之邦,以德治國同樣重要。江澤民同誌多次強調以德治國。法治屬於政治建設,屬於政治文明;德治來源於思想建設,屬於精神文明。二者雖然範疇不同,但其地位和功勞都是非常重要的。在市場經濟國家,法治和德治並重,相輔相承,缺一不可,不可偏廢。

一、道德的含義

“道德”一詞,大家並不陌生。人生在世,總要生活在

寵的社會環境中,總要與他人、與社會發生這樣或那樣的關係。例如,家庭中的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夫妻婆媳的關係;同事與同事的關係;社會上的親戚朋友、同誌以及個人與組織、社會和國家之間的種種關係等。如何處理這些複雜的關係,用什麼原則和規範來解決這些矛盾,這裏就有道德問題。道德問題是一個時時處處都會遇到的問題。例如,到餐廳是文明就餐,還是大聲喧嘩;學校中自習課是認真預習功課,還是高談闊論地旁若無人;在公共汽車上是自覺讓座給老、弱、病、殘、幼、孕,還是無動於衷視而不見等。

那麼,什麼是道德呢?“道德”在古代是作為“道”和“德”兩個詞來看的。《論語·述而》稱“誌於道,據以德”。從哲學上講,“道”就是“有”,就是“無”,是“有”“無”變化的規律,是指事物產生、發展、變化、消亡所遵循的規律,引申為人們必須遵循的社會行為準則、規矩和規範。“德,外得於人,內得於己”,“以善德施之他人,使眾人各得其益”,“德”郎得,通過內心得“道”而施與人便是“德”。道德發展至今天,已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名詞,是將主、客觀統一的一個整體,它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它對人類的社會生活有著很大的影響。

由此可見,道德不是空泛的、抽象的,而是具體的和發展變化的。道德受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即經濟關係的製約,並隨著社會經濟關係的變革而發展變化。處於不同社會發展階段的人們,都會根據不同的社會經濟關係,形成與社會發展類型相適應的道德原則和規範。原始社會的道德主要是維係氏族的整體利益,互助、平等、正義是原始社會主要的道德準則和觀念。

奴隸社會的道德主要是維係奴隸製社會關係的道德,維護奴隸製度、人身隸屬製度,如我國的忠、禮、智、仁,西方社會的智慧、勇敢、節製和正義都反映了奴隸社會的道德準則和觀念。適應封建社會的經濟關係,我國的三綱五常,西方的愛、信等宗教信仰,是封建社會道德的主要內容。資本主義社會的道德觀念是人道主義,自由、平等、博愛是其道德的主要內容。社會主義道德的基本原則是集體主義和為人民服務,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成為社會主義主義道德的基本內容。

因此,所謂道德,是由一定社會調整個人與個人之間。以及拿入與社會之間的社會關係的行為規範的總和。換言之,道德在於不同的社會中用來處理或協調入與人之間以及與社會之間的社會關係,如政治關係、經濟關係、人事關係等的基本準則。通過這些準則來指引和規範人們的行為。道德主要是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俗和人們內心信念來維係的,表現為善惡對立場會意識和行為規範的總和。

道德是一種行為規範。不應該怎樣做,哪些允許做,那些不允許徽。道德是以善與惡、美與醜、是與非、榮與辱、好與壞、正義與非正義,誠實與虛偽等觀念作為評價標準的。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屬於上層建築的範疇。每個社會不可能隻有一種道德,兩者存在著不同的道德。

二、道德的特征

道德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有其自身的特征。

(一)道德具有廣泛的社會性

道德的社會性主要有兩個方麵的含義:其一,在時間上道德和人類社會共始終,貫穿於社會的各種形態。不論在露翰社會、階級社會,還是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它都發揮著調節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社會作用。其二,從空間上看,道德廣泛滲透予社會各個領域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各個層次,並廣泛幹涉人們的各種社會關係。在家裏,你要遵守家庭道德;在社會不能違反社會公德;在單位,你要受職業道德約束。

(二)道德在約束上具有自律性

道德這種行為規範主要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俗和人們的內心信念來維係的,其約束力不像法律那樣依靠一種特殊的、外在的,具有高度的強製力來維護。道德主要是依靠人們的自學意識和社會輿論的褒貶來約束的,體現著較強的自律性。道德的自律性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在履行對他人和社會義務的過程中形成的一種道德意識,體現了人們道德意識的道德責任感。道德的自覺意識是通過人們對道德行為的自我調節、自我約束、自我判斷和自我“立法”來實現的。社會輿論對道德行為的褒貶,是通過誘導、評論、教育、示範等方式,深入影響人們的內心並使其轉化為一種信念和信仰,形成了人們在行為上的自覺性。

(三)道德具有共同性

道德的共同性是指在階級社會中,不同階級的道德之間,除了對立和差別之外,還存在一些不同階級都承認的並共同遵守的行為準則,如禮貌待人,愛護公物等。這是因為,不同階級的人們處於同一社會中,生活在同一個經濟發展階段,因而必然具有一些共同的公共生活準則和風俗習慣。

(四)道德在發展過程中具有曆史繼承性

人類社會發展是連續的,道德不僅具有在當時曆史條件下形成的特殊內容,而且也包含著過去時代存在的一般內容。如“孝敬父母”這個道德規範,產生於奴隸社會,發展於封建社會,在社會主義社會仍然是一種美德。當然,對道德的繼承,不是對曆史道德原封不動的保留,而是“批判的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五)道德具有實踐性

首先,道德適應社會實踐的需要而產生,隨著社會實踐的發展而發展。對個人而言,每個人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都是在道德實踐、道德教育中不斷培養起來的。至於道德行為及道德習慣,則更是一種主觀見之於客觀的實踐。

(六)道德具有鮮明的階級性

道德是由社會經濟關係決定的。在階級社會中,經濟關係直接表現為階級關係和階級利益。不同的階級利益就決定人們同的思想感情和觀點態度.形成了維護各自利益的道德觀念,道德規範。如在封建社會“君要臣死,腰不能不死;父要子亡,子不能不亡”等道德觀念來維護其統治。

三,道德的職能

道德作為人們行為規範的指南起著一定的社會作用。對人們思想動機和行為的約束,來維護社會生活的對穗定調熬人們;常生活交往中的各種社會關係,進而促進社會。力的發展。高尚的道德有助於形成好的社會風尚。促進社會發展與進步。道德一般具有教育和認識等。

(一)道德的調節職能

道德的調節職能是指道德具有調節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能力。調節職能是道德的最主要的職能,人們的思想和行為活動,促使人們的道德責任感.調節和協調人們之間的關係,使人們的高境界,以解決社會矛盾,緩解社會關係中衝突,穩定社會秩序。道德的調節職能並不是單獨地、它與其他的社會調節職熊,如法律、政治、宗教等是結合。

(二)道德的教育職能

道德的教育職能是指道德具有教育人們認識自己對他太。對社會、對國家應盡的義務的能力。道德的教育隻能通過傳統道德觀念、造成社會輿論、形成道德風尚、樹立道德榜樣、人格等方式,培養人的道德信念,深刻地影響人們的道德行為,通過長期的教育,促使人們不斷地修正自己的道德觀念,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調整自己的道德行為,喚起人們的道德覺悟、道德自覺性和道德能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