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九、黃鱔活餌的人工培育法(3 / 3)

卵的孵化時間隨溫度高低差異很大,在10~20°時,需20~25天可孵出;在25~30°時,隻需4~7天便可孵出。為了縮短卵的孵化時間,盡可能保持室內溫暖。幼蟲經過17~19眠,大約75~200天的飼養,一般體長達到30毫米,體粗達到8毫米,最大個體長33毫米,粗8.5毫米。幼蟲活動的適宜溫度為13~32°,最適溫度為25~29°,低於10°極少活動,低於0°或高於35°,有被凍死或熱死的危險。幼蟲很耐幹旱,最適濕度為80%~85%。末齡幼蟲化為蛹,蛹光身睡在飼料堆裏,並無繭包被。蛹有時自行活動,將要羽化成蟲時,不時地左右旋轉,幾分鍾或十幾分鍾便可蛻掉蛹衣羽化成蟲。蛹期較短,溫度在10~20°時,15~20天可羽化;溫度在25~30°時,6~8天可羽化。

黃粉蟲屬雜食性,五穀雜糧及糠麩、果皮、菜葉等均可作飼料,人工飼養主要喂食麥麩、米糠和菜葉等。

2.培育方式

黃粉蟲的培育技術比較簡單,根據生產需要,可進行大麵積的工廠化培育或小型的家庭培育。

(1)工廠化培育這種生產方式,可以大規模地提供黃粉蟲作為餌料,適合黃鱔的養殖需要。工廠化養殖的方式是在室內進行的,飼養室的門窗要裝上紗窗,防止敵害進入。房內安排若幹排木架(或鐵架),每隻木(鐵)架分3~4層,層與層間隔50厘米,每層放置1個飼養槽。槽的大小與木架相適應。飼養槽可用鐵皮或木板製成,一般規格為長2米,寬1米,高0.2米。若用木板做槽,其邊框內壁要用蠟光紙裱貼,使其光滑,防止黃粉蟲爬出。

(2)家庭培育黃粉蟲可用麵盆、木箱、紙箱、瓦盆等容器放在陽台上或床底下養殖。容器表麵太粗糙的,在內壁裱貼蠟光紙即可使用。

3.飼養及其投喂方法

人工養殖黃粉蟲的飼料分兩大類,一類是精料———麥麩和米糠,另一類是青料———各種瓜果皮或青菜。

精料使用前,要消毒曬幹備用,新鮮麥麩也可直接使用。

青料要洗去泥土,晾幹再喂。不要把過多的水分帶進飼養槽,以防飼料發黴。發黴的飼料最好不要投喂。4.溫度與濕度黃粉蟲是變溫動物,其生長活動、生命周期與外界溫度、濕度密切相關。各態的最適溫度和相對溫度如。

夏季氣溫高,水分易蒸發,可在地麵上灑水,降低溫度,增加濕度。梅雨季節,濕度過大,飼料易發黴,應開窗通風。冬季天氣寒冷,應關閉門窗在室內加溫。5.飼料蟲的處理黃粉蟲除留種外,無論幼蟲、蛹還是成蟲,均可作為活餌料和幹飼料。幼蟲從孵出到化蛹約3個月左右,此期間蟲的個體由幾毫米長到30毫米,均可直接投喂黃鱔。生產過剩的可以烘幹保存。

(四)絲蚯蚓的培育

1.分布

絲蚯蚓廣泛分布於淡水水域,在汙水溝、排汙口、碼頭附近特別多,每平方米可達0.45千克。

2.采捕與運輸

(1)捕撈工具

主要工具是由網身、網框、撈柄組成的長柄抄網。網身長1米左右,長袋狀,網目為24目,網口梯形,兩腰長40厘米左右,上、下底分別長15厘米、30厘米。撈柄直徑4~5厘米,長2米左右。

(2)捕撈方法

一般要求在平坦、少磚石、水流緩慢、水深10~80厘米的地方捕撈。作業時,人站在水中用抄網慢慢撈取表層浮土,提取洗淨袋內①泥,然後倒出絲蚯蚓。一般勞力每人每小時可捕50多千克。

(3)運輸

短途運輸用箱裝,箱長0.63米,寬0.46米,高0.1米,四周為木板,箱底用聚乙烯布繃緊,裝運密度為3~4千克。途中要經常澆水,嚴防日曬和風吹。長途運輸用尼龍袋充氧運輸。運前先在微流水裏,暫養2~3天,使腸道排淨,然後運輸。

3.人工培育

(1)選地造池

選水源良好的地方建池,池寬1米,長5米,深20厘米,池底敷三合土,兩端分別設一排水口、進水口。

(2)製備培養基

選擇有機腐質碎屑豐富的泥作培養基原料。培養基厚10厘米,基底每平方米加2千克甘蔗渣。然後注水浸泡,每平方米施入6千克牛糞或豬糞作底肥。下種前,每平方米再施入米糠、麥麩、麵粉各1/3的發酵混合飼料150克。

(3)下種

每平方米放入絲蚯蚓種250~500克。

(4)管理

①絲蚯蚓一年四季都可以繁殖,為雌雄同體異體受精。一年中以7~9月繁殖最快,其生長、繁殖適溫為20~32°。

②水深保持在3~5厘米,水質要清新,溶氧要豐富。池內最好保持細水長流。

③pH值以5.6~9為宜。

④投飼時應停止進水,每3天投1次即可。每次投喂以每平方米0.5千克精飼料,與2千克牛糞稀釋均勻潑灑。投喂飼料要經16~20天的發酵處理。

⑤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絲蚯蚓的每天繁殖量是以倍數的形式進行的。一般下種30天左右即可采收。

(5)采收方法

頭天斷水或減少水流,迫使培養池中缺氧,此時水蚯蚓群聚成團漂浮水麵,就可用24目的聚乙烯布撈取。一般日采收量每平方米可達50~8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