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黃鱔的人工繁殖1(2 / 3)

吸水膨脹後的卵,徑長為3.8~5.2毫米,每粒卵重35毫克左右。成熟度較好的卵,吸水後呈正圓形,形成明顯的卵間隙,卵黃與卵膜界限清楚,卵黃集中在卵的底部,受精吸水後40分鍾胚胎清晰可見。成熟度不好的卵,吸水後不呈圓形,或形成比正常卵大2~3倍的巨形卵,卵黃與卵膜界限不清,卵內可見不透明的霧狀物。這隻能作為觀察卵子成熟度好壞的指標,不能作為鑒定卵子受精的指標,因為成熟度較好而未受精的卵也會形成假胚盤,進行細胞分裂。因而確定受精卵的指標是鱔卵胚胎發育進入原腸期。鱔卵卵黃豐富,未經處理的卵用肉眼或用光鏡很難看清內部情況,一般要用透明液透明後,再在光鏡下觀察才能清晰地看到。

透明液配方:福爾馬林5毫升,冰醋酸4毫升,甘油6毫升,蒸餾水85毫升。

孵化水溫在25°左右時,受精後18~22小時即可進行觀察。此時取出鱔卵,在透明液中浸泡3分鍾後,在光鏡下觀察,如見到囊胚向下延伸,原腸形成,則是卵子已經受精。用此法判斷得到的結論是十分可靠的。

同批鱔卵的出膜時間往往不一,通常為受精後的5~7天。出膜時大部分是頭部先出膜,小部分尾部先出膜。剛出膜的仔魚,卵黃囊較大,出膜魚苗的體長依卵的大小而異,一般為1.2~2厘米。出膜魚苗一般要經4~7天,卵黃囊才基本消失,幼苗體長一般達3~3.1厘米,第5天即可放入幼苗池培育。

7.黃鱔的胚胎及鱔苗的發育

在水溫25~30°時,卵子受精後卵膜隆起,形成明顯的卵間隙,原生質開始流動。受精後40~60分鍾,可見到明顯的胚盤。第1次卵裂發生在受精後120分鍾左右,經裂形成兩個相等的分裂球。第2次的分裂麵與第1次垂直,在受精後180分鍾左右,卵裂成4個相等的分裂球。受精後240分鍾,開始第3次卵裂,與第1次的分裂麵平行經裂成8個大致相等的細胞。第4次卵裂在受精後300分鍾左右進行,與第1次的分裂麵垂直形成16個細胞。受精後360分鍾左右,形成大小基本相等的32個細胞,呈單層排列。此後細胞分裂繼續進行,經多細胞期,在受精後12小時左右,發育至囊胚期。隨卵裂的繼續進行,動物極細胞越來越小,隆起的高囊胚逐漸變低,並沿著卵黃表麵向植物極擴展。受精後18小時左右,動物極細胞下包進入原腸早期,形成環狀隆起的胚環。受精後21小時左右,動物極細胞下包至卵的1/3處,胚盾出現。受精後35小時左右,動物極細胞下包至卵的1/2處,神經胚形成。受精後44小時左右,發育至大卵黃栓時期。受精後48小時左右,進入小卵黃栓時期。受精後60小時左右,胚孔閉合。

在原腸下包的同時,動物極一側的細胞開始內卷,胚盾形成並不斷加厚,形成原神經板。在受精後65小時左右,形成神經溝。胚孔閉合的同時,細直管狀的心髒形成,並開始緩慢跳動,每分鍾45次左右,血液中無血紅細胞。此後,心髒兩端逐漸膨大,有心耳、心室之分,進而出現彎曲,在受精後90小時左右,形成“S”形心髒,心跳增加到每分鍾90次左右,血液中因有血紅細胞而呈紅色。從胚孔閉合時開始,尾芽開始生長,起初朝前形成彎曲,爾後朝後伸展並不斷伸長。受精後65小時左右,神經胚頭部膨大,形成前、中、後三個腦泡,隨後可見到菱形的腦室。受精後85小時左右視泡出現在前腦室兩側,受精後100小時左右晶體形成。

胚胎發育過程中肌肉的運動,是在受精後65小時左右開始的。首先出現的是輕微的顫動,爾後是抖動,至受精後95小時左右,胚胎可以在卵內任意轉動。

黃鱔胚胎發育中一個特殊的現象是鰭的發生和退化。受精後69小時,胸鰭形成並不斷扇動,每分鍾達90次左右。受精後94小時左右,胚胎的背部和尾部形成明顯的鰭膜。胸鰭和鰭膜上布滿微血管網,在顯微鏡下可見到血球有規則地運動,直到孵化後卵黃囊接近消失時,胸鰭和鰭膜才退化消失。

受精後140小時左右,胚胎破膜而出。多數仔魚是頭部先出膜,也有一些是尾部先出膜。仔魚出膜時體長隨卵徑大小而異,一般在12~20毫米。出膜時卵黃囊相當大,直徑在3毫米左右。此時仔魚側臥於水底,能做掙紮狀遊動。出膜後72小時,仔魚體長可達到19~24毫米;出膜後144小時,仔魚體長達23~33毫米。此時卵黃囊已基本消失,色素細胞布滿頭背部,仔魚能在水中做快速彎曲遊動,並開始攝食水中的浮遊生物,此時即可轉入苗種培育階段。

8.黃鱔苗種培育技術

鱔苗培育池宜選用小型水泥池,池深30~40厘米,上沿要高出地麵20厘米以上,以防雨水漫池造成逃苗。池設進排水口,用塑料網布罩住。培育池麵積一般不超過10平方米,池底加土5厘米左右。每平方米加已發酵過的牛糞或豬糞0.5千克,水深10~20厘米。最後引種部分絲蚯蚓入池,池麵放一些根須豐富的水葫蘆。出膜後5~7天的鱔苗即可入池培育,每平方米放鱔苗500尾。開口餌料最好用絲蚯蚓,也可喂浮遊動物,或用碎魚肉、鮮蚯蚓的碎漿等動物性餌料。黃鱔具有自相殘殺習性,放養時切忌大小混養,在飼養過程中,要注意適時分養。方法是在鱔苗集中攝食時,用“密眼撈海”

將身體健壯、搶食能力強、規格較大的鱔苗撈出,放入新培育池內。平時注意水質管理,經常加注新水。經過1個月飼養,幼鱔一般可長至51~53毫米。到年底,每平方米可出幼鱔100尾左右(已分級稀養),每尾體長可達15厘米,體重3克以上,這時可轉入成鱔池飼養。在鱔苗的培育過程中,我們對鱔苗的生長速度作了測定供參考。

9.黃鱔人工繁殖實例

例1.江蘇省淡水水產研究所韓名竹等對黃鱔進行催產、孵化的試驗。

例2.武漢大學董元凱等在水溫為20~31.5°條件下進行試驗。成熟親鱔選購於集貿市場,雌鱔體長24~41厘米,體重10~150克,雄鱔體長37~69厘米,體重44~305克。

催產以采用LRH鄄A和HCG一次性胸腔注射為主,劑量為“四大家魚”的6倍左右,雄鱔劑量為雌鱔的1/3~1/2,依性腺發育狀況及氣候溫度變化而增減。

催產時雌雄比例為2.1~3.1,藥物效應時間2~3天,多為剖腹產。精巢剖出後,或擠取精液,或將其剪碎於生理鹽水中。采取幹法或半幹法授精。受精卵置於11~15厘米的培養皿中孵化,不斷剔除壞卵、死胚,經常換水,保持水質清潔。其結果是:雌鱔的催產率達73%,最高達到90%;受精率56.1%,個別高達91%,但孵化率較低,僅為23.5%。在26~28°水溫下,從受精卵發育到出膜,一般需6~7天,出膜7~10天後卵黃囊才被吸收盡。開口餌料為浮遊動物,經20多天培育,體長可達67毫米。

例3.四川省農科院水產研究所柯薰陶、趙雲芳等的試驗取得了較好的結果,其主要技術措施如下。

①親鱔來源及選擇:親鱔從農貿市場購選,雌雄親鱔搭配比例為2.1~3.1。在生殖季節,成熟的雌親鱔下腹部膨大柔軟,卵巢輪廓明顯,腹部呈淺橘紅色,稍透明,生殖孔紅腫;雄親鱔體長均在50厘米以上。

②催產時間、方法及產卵方式:催產時間是6月2日至7月16日,水溫23~27°,共催產6批親鱔。催產藥物采用HCG。經催產的雌鱔腹部明顯變軟,生殖孔紅腫,並逐漸開啟。在相同條件下,未經催產的雌親鱔無上述變化,不能自產,也擠不出卵粒。催產的親鱔經47~50小時能自產或擠出卵粒,一般用人工采卵(擠卵或剖腹取卵),隻少數親鱔可自產。雄鱔是剖腹取精液,進行幹法授精,受精率約為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