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為管理的學術與藝術
科學是在了解與發現一般真理,並累積而成係統性知識。行為管理是科學也是藝術,管理哲學應該結合管理科學和管理藝術而發展。所謂“科學的管理”,係指在管理的領域之內,應用科學的觀察、試驗、分類、歸納等方法,獲得概括原則而用於解決管理上的問題。例如,人際關係理論之所以可以稱為科學,是由於行為科學本身就是一種運用多種學術的學問;其實質內容大多取材於社會學、心理學、文化人類學、社會心理學等,綜合這些學科的理論能幫助管理者更恰當的解決人類衝突問題。
管理理論興起於泰勒的科學管理之後,泰勒一反過去隻憑經驗的管理方式,而采取科學的管理方式。他不斷的研究和設計,使管理工作獲得最佳方法。目前大家所熟悉的管理的專有名詞,諸如職責規程、工作測量、工作計劃、流程再造等,可以說都是科學管理的產物。其後的管理程序學派的理論,也受科學管理思想的影響。他們認為所有的管理人員,不論是政府機關、企業組織、學校、醫院,或是任何管理階層的管理人員,都可以普遍應用管理功能。隻是低階層管理人員,較多的關心日常工作,因而控製工作較多,而規劃和組織的工作較少。然而較高階層的領導須要更多的創造力與管理能力,因而規劃、決策功能增多,控製較少。程序學派提供了作為分析管理的架構。
理論是一種相關原則之係統性集合。它的工作是要把具有意義的知識加以聯結並形成體係。本書是以組織內的行為為研究重心,探討員工的管理問題,並借有關學說、實驗結果及各種原理、原則、經驗、方法等做係統的陳述。管理者隻有對理論或是原則體係有深切地了解,才有助於管理行動及發揮人力與物力資源的效果。
行為管理的科學,並不像自然科學中的化學、物理或數學那樣具有普遍性與準確性,這是因為,管理的科學在係統研究上為時淺短;在管理中常須依賴經驗與臆測等辦法;像物理化學等控製性試驗,在管理領域以內,常常難以實施;人是管理中重要的因素,由於管理須經由他人的努力才能達成目標,而人的行為最不容易做準確的預測;雖然數量技術發達,許多問題可用數學模式予以探討,但仍有許多不確定性因素,難以運用客觀的科學方法就可解決,仍然需要主觀技術,即有賴人類腦力的智慧。所以,創造性思維程序在管理工作中仍承擔重要任務。費耶認為管理是一種藝術,一種行動的程序。管理者在達成特定目標的過程中,不僅靠管理知識,還須要應用技巧。管理工作的創造性與熟練性占有重要成分,尤其管理問題包羅萬象,要依靠管理者技巧的運用。科學的管理知識可以幫助人如何去了解;藝術是告知如何去做。在實施管理的方法上,一半要依科學法則,另一半則要依靈活的藝術。
二、行為管理的實踐品格
行為管理論實為操作性很強的學科。今日的社會服務和生產活動,滲入大量的心理和行為問題。從管理的觀點看,員工行為對管理人員具有重要的意義。管理學家巴納德認為管理應該是一種行動的知識。
行為的管理又是一種藝術,需要靈活的應用才能發揮良好的效果。許多科學管理原則或方法,應用到人時就不那樣簡單了。人是活的、有靈性的,不但要注意其差異性、整體性、動機性與尊嚴性,而且對人類的行為不能視做機械的因果關係。人與人的合作沒有科學定理,人與人的關係也不易完全用科學原則來控製。由於管理不外乎管“物”與管“人”,管物偏重於科學的方法,管人則偏重在藝術的運用。在組織中,管理者需要有係統的基本知識來處理工作,同時也更需要憑借激勵、協調、指導等各種藝術運用於管理實踐,來達成組織的特定目標。管理就是需要科學與藝術兩者相輔相成,不僅是聯係人與科學,配合人與環境,更需要在實踐中調和人與人的關係,這是管理藝術的最高境界。
本書參考國內外學者有關的專門書籍甚多,引用其資料,並融會作者多年的教學經驗,在架構、內容及編排上力求係統化,文字表達力求通暢達意,使讀者容易獲得清晰概念。惟恐仍有疏漏謬誤之處,實為難免,尚祈各方賢達不吝斧正。
作者
2006年8月